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華人

袁運生:讓美術擁有“中國芯”(圖)

2013年06月21日09:02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首都博物館青銅器堇鼎

    編者按:

  我國當代美術教育基礎教材,近百年來一直以西方雕刻為唯一范本,改善、完善其結構,對中國當代美術教育體系有著重要的意義。中央美術學院袁運生教授從中國古代青銅器和雕塑藝術的發掘整理和再認識入手,致力於當代中國美術教育體系的建立。他始終認為,這一體系的建立,對於我國藝術體系在世界范圍內文化身份的確立,以及中國藝術精神的傳承、傳播和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

  袁運生,是著名畫家董希文的學生,從青年時代起,就懷揣復興中國藝術的夢想。1982年他去了美國,1996年應邀回國在母校中央美術學院任教,全身心地投入中國傳統藝術傳承與發展的理論研究,從2002年起,袁運生教授帶領學生,平均每年用兩個月以上的時間,考察中國15個省200多個縣市的古代雕塑情況。2005年,他提出“中國傳統雕塑的復制與當代中國美術教育體系的建立”的科研課題,獲得首屆文化部創新獎,成為教育部重點科研項目。

  建立自己的高等美術教育體系

  袁運生之所以提出“建立中國自己的高等美術教育體系”,其緣由是:我們的近現代美術教育是在20世紀初由西方引進的,尤其是在基礎教育方面,教材一直沿用的是希臘雕刻,這在百年前的當時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到了20世紀后期,已不符合時代的發展,在這種教育體系的培養下,學生遠離中國傳統藝術的根基,逐漸喪失本民族的審美與價值觀,找不到傳達自己文化精神的依托。中國的美術教育體系,它體現的應當是中國精神文明的優秀傳統和當代藝術發展的新的可能性。正如張光直先生所指出的,“用整個的西方文明的理論體系,無法解釋中國文明的發生與發展的歷史”。

  通過10年的考察和研究,袁運生提出從中國青銅器和傳統雕塑復制入手,以取代一直沿用的古希臘、古羅馬的石膏雕像,以中國美術經典為主體走向基礎課堂,以此為契機,在教學中逐步建構起中國獨特的造型和審美理念。這對於美術的啟蒙教育尤為重要,不僅可以改變我國近百年來以西方雕刻為唯一范本的不合理結構,更對中國當代美術教育體系的建立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對中國古代青銅器和雕塑藝術的發掘整理和再認識,對於我國傳統藝術體系在世界范圍內文化身份的確立,以及中國藝術精神的傳承、傳播和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

    所以,這個課題的價值與意義是溯本求源,探索中國藝術自身發展的淵源根脈,尋求其發展的終極動力,繼承並將之發揚光大。認真總結“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百年經驗教訓,以全球視野,重新認識中華文明的獨特價值和生命活力。

分享到:

(責編:邢若宸)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華人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