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31日08:34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在白宮舉行的復活節滾彩蛋活動中,美國總統奧巴馬看兒童們在草坪上滾彩蛋。(資料圖片)
美國人教育孩子歷來有“自由”的“散養”觀念,他們尊重孩子個性,讓孩子自由發展。
在紐約從事教育報道多年的《僑報》記者管黎明介紹,現在,旅居美國的華人家長在重視子女教育方面堪稱榜樣和典范,頗受美國主流社會關注。
美國的個性化教育體現在美國個體教育的各個方面。在家庭教育中,對獨立意識、自信心和反抗精神的肯定和培養,成為兒童個性發展的基本內容。重視兒童獨立意識的培養。美國社會的個人主義文化和激烈競爭使美國人十分重視兒童個性中獨立意識的養成。
大多數第二代華僑華人子女上的都是很好的學校。比如紐約最有名的兩所公立高中——史岱文森高中及布朗市科學高中裡,華人學生的數量超過任何族裔,比白人學生還要多。這些華人學生在學校表現也可圈可點,不僅成績大多很優秀,而且也很熱心參加公益活動、團體活動等。但相對於白人學生和黑人學生,他們在社會交往、體育等方面都不佔優勢,這也成為限制他們畢業后職業發展的一個因素。
美國公立學校大多採取就近入學政策,許多華人家長為了讓孩子上好學校甚至不惜舉家搬遷,頗有些“孟母三遷”的味道。在進行家庭教育時,華人父母也對孩子嚴格要求,必須要學中文、學樂器、學舞蹈,不能打電腦游戲,不能出去閑逛……兩年前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爾所著的育兒自傳《虎媽戰歌》,把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和中國式嚴厲家教描述得淋漓盡致。
社會環境也是華人子女成長過程中不可小覷的一個影響因素。像紐約這樣的大城市裡,少數族裔多,華人數量多,文化融合程度高,華人子女在課堂內外都更容易被接納和認同。但在許多少數族裔少、華人少的小城市,華人子女就有可能遭受當地人欺凌。管黎明說,不久前,在紐約,知名華人黃頤銘就談起,他在佛羅裡達的奧蘭多上小學三年級時,由於每天午餐揭開飯盒蓋子,中國菜的味道飄得滿屋都是,同學都認為他是渾身散發怪味的人,還對他惡語相加。如今事業有成的他經常用自身經歷勉勵他人,不管你來自何方,是何種族,出身於何種家庭,隻要“做你自己”,終將成功。(記者 汪靈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