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29日13:11來源:中國新聞網字號:
摘要:當中國傳統式難以擯棄的“包辦”教育與澳洲自由放養式的教育在同一屋檐下狹路相逢之時,這對於兩代移民來說,將遇到怎樣一種困境? |
是否允許女兒在外過夜
對於曹先生和其朋友來說,在鼓勵他們的兒子積極融入當地孩子的圈子同時,男孩的青春期不可避免的魯莽冒失讓他們經常感到擔心卻又無可奈何。但對於居住在康士比(Hornsby)市的吳女士來說,家有女兒初長成,更是讓人不省心。該不該讓自己10歲的女兒開始參加“sleepover”(過夜)的活動或者聚會,就是吳女士的困惑之處。
日前收到的“sleepover”邀請函已經是她女兒今年收到的第二張同樣主題的邀請函,還附有節目單如枕頭大戰、“黑夜殺人游戲”等,第一張是新年露天過夜派對。
“過夜”在澳洲頗為流行,尤其是學齡孩子在學校假期、生日或者節假日時,幾個同學朋友聚在某一家庭或某處,在那裡吃飯、舉辦活動、住上一晚。吳女士一位當地同事的女兒,5歲起就開始時不時到相識朋友或同學家過夜,還經常邀請吳女士的女兒參加。但吳女士總覺得不放心,每每以其他借口推脫。
但女兒上到3年級之后,開始明確要求要參加過夜活動,因為周圍的同學們都參加。吳女士第一次拒絕時,女兒感到很委屈﹔第二次拒絕時,女兒好幾天不和她說話,還說:“XX和我說了,她們那天的Sleepover非常開心”﹔第三次,她女兒和她吵了起來。女兒開始對吳女士很有意見,老問:“為什麼別人可以sleepover,我不行?”“媽媽,你應該信任我。你為什麼不讓我試一試?”“媽媽你不尊重我,你太粗暴了。” 吳女士每次都說“我是為你好”,但是女兒每次都頂:“It’s not fair (這不公平)!”
吳女士咨詢過好些華人以及當地家長。大家意見不一,不少華人家長表示反對,“男孩子去同學家過夜,或者參加外面一些機構舉辦的過夜活動,我們不會反對。但是女生就不可以,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要培養獨立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交技巧,不是在外住一晚就可以培養的。同學之間的深厚友誼,也不是睡在一起說幾句悄悄話就能建立。但是要傷害一個女生,一晚的時間已足夠多。”
吳女士說:“每天看到報紙、網絡上有女孩遭受性侵的新聞都讓我膽戰心驚。女兒沒有成年,許多事懵懵懂懂,有什麼差池我們就得后悔一輩子了。”
贊成者認為,這種過夜交友活動不錯,孩子們可以玩團體游戲,體驗別家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文化,還鍛煉獨立和社交能力。而且女孩子非常喜歡夜間一起說說悄悄話,這也是給她們釋放的空間。一位家長說:“女孩大了,一味限制隻能引來逆反。班上的孩子都參加,你不讓她去,她會覺得被孤立,越不放手就越難放手。” 還有一位家長說:“不少中國父母老是覺得隻有自己才知道什麼對孩子最好,所以總是無視孩子們的要求與愛好。”
各種說法都有道理,吳女士也犯了難,現在隻要一聽到Sleepover一詞就頭大。她也明白,隨著女兒開始進入青春期,還有更多教育難題在等著她。
選擇華人孩子多還是少的學校
2年前張女士舉家移民來到悉尼,現11歲的孩子就讀一家私校。
當時張女士帶兒子去看過兩家私校。兒子非常喜歡其中一家華人較多的學校。考慮到孩子是“洋插班”,為了讓兒子更快更好地學習英語,多交當地朋友,融入主流文化,不扎“華人堆”。張女士還是選擇了另一家華人很少的私校。在孩子的學術成績和與人交往適應環境的能力之間,張女士更看重后者。
可這種努力的融入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用張女士自己的話來說“無論是孩子還是我都感到一種強烈的尷尬和迷失”。她經常詢問孩子和班上同學關系如何?孩子說還好。但是第一年,她兒子沒有接到任何同學生日會的邀請,假期時也沒有看到兒子和班上同學往來。她到學校了解兒子的情況,老師說他雖不算特別活躍,但也不孤僻。
張女士於是幫兒子舉辦生日會、舉辦各種派對,邀請當地的同學和家長參與。她還積極參加當地教堂的活動,並拉上兒子。可是兒子非常抗拒,認為媽媽在選學校、選朋友、選活動各方面都管,是“包辦媽媽”,讓他很煩。
張女士很難過,畢竟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兒子。張女士把心裡的苦惱告訴一位朋友,這位朋友認為有的華人家長擔心孩子老跟華人孩子在一起就無法真正融入主流,這是一種誤區。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會產生族群和身份認同意識。有的孩子看到如果周圍黑眼睛黑頭發黃皮膚的太少,會認為自己和大家不同,屬於少數群體,有可能產生孤獨感。這位朋友對張女士分析,她兒子本身的性格比較內斂,有自己的想法,不可操之過急,與其強行快速融入倒不如循序漸進慢慢過渡,多交幾個華人朋友,適應環境后再尋求融入。
現在張女士非常糾結,不知是否需要換回兒子原先喜歡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