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04日08:52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聽說你留學回來的?英語肯定特棒,說兩句聽聽。”
——“外面挺好的吧,好羨慕。那你怎麼回來了?”
——“出去留學貴吧,學費幾個錢?你是富二代吧?”
……
以上是一條題為“海歸常遇的痛苦對話場景”的帖子中的部分文字內容,該帖近日在新浪微博上發布,以網絡流行圖像加上文字的方式,描繪了海歸常會遇到的8個痛苦對話場景,主要涉及語言、出國或歸國動機、就讀學校、異性交往、留學費用、代購等方面。憑借幽默的配圖、調侃的語氣和反映的共性問題,該帖一經發布,隨即引起了人民網、環球時報、東南快報等微博公共賬號的大量轉發,成為熱門話題,引發了坊間的熱議。
網友觀點:理解與質疑並存
實際上,這條帖子不僅在微博上引起了討論,還被網友轉發到各大新聞網、社區和論壇等網站上。網友的評論大致可以分成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海歸也不容易,該帖反映了很多人對海歸這個群體並不了解﹔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現在的海歸水平參差不齊,部分海歸不符合人們的期待,才會產生這樣令人“啼笑皆非”的對話。
美國萬通投資銀行董事長、中國私募基金控股集團董事長徐明認為,海歸確實存在良莠不齊的情況,但他說:“能出國看看和生活,至少拓寬了眼界,知道別人的生活方式,學會尊重和接納。所以,我鼓勵更多學生到海外留學。”
海歸回應:“戳中”了我們的心
該帖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聚焦眾人的眼球,主要原因還在於它表達了海歸的心聲。許多海歸都表示,在現實裡遇到過帖子中的大部分問題,即使回國多年,也依然逃不過,甚至有人在面試的時候也被問到此類問題。
網名為“竹心蘭幽”的李女士作為一名海歸就遇到過類似的場景,她對此的理解是,國內大多數人對國外生活不了解,想當然的成分比較多,另外,也有一些留學生不是真正為了學習而出國,所以遇到類似的問題會感到尷尬。她說:“其實我覺得大家應該正確對待海歸,選擇出國留學對很多人來講只是選擇體驗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至於學習,看個人的努力程度,就像我們不能說國內的‘三本’學校就沒有好學生一樣。”
專家解讀:質疑源於期待與信任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楊廣雲表示:“這個帖子反映了海歸的一些共性問題,但不是全部。高等教育分為精英階段、大眾化階段和普及化階段,中國仍處於大眾化階段,知識生產的中心還在西方國家,所以我們對海歸的期待是他們去發達的地方能夠學到真本事,回國投身到祖國建設中來。但現實是,並不是所有的海歸都能做到這一點。”
人們現在對海歸的質疑正源於曾經對其無限的期待和信任。隨著時代的變化,出國留學從過去的少數精英分子的“禮遇”,延伸到了有一定經濟基礎的許多平凡百姓家庭也可以做出的選擇。出國長見識、長知識變成了個體的選擇,“鍍金”和“升值”的意義正在逐漸淡化。
此外,楊廣雲還認為,信息的不對稱導致了本土人士與海歸之間的不理解。以外語為例,外語可以分為專業外語和一般外語,理科外語和文科外語,即使是海歸也未必能夠兩者兼備,對海歸大可不必如此苛求。(朱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