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華人

海歸回國就業重政策優惠 更看重軟環境(圖)

2013年07月04日08:48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摘要:近日,中國科學院舉辦了第三屆“海外人才走進科學院”活動。來自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60多位海外優秀青年學者應邀訪問中科院。

  人民日報海外版7月4日電 近日,中國科學院舉辦了第三屆“海外人才走進科學院”活動。來自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60多位海外優秀青年學者應邀訪問中科院。他們中的許多人,正考慮以“海歸”的身份回國繼續從事科研工作。

  國內科研:條件有優有劣

  作為我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中科院舉辦這次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讓中科院的人才引進政策、科研情況等能夠被更多的海外學者了解。通過實地參觀和訪問中科院,受邀的海外學者對目前國內外科研環境的不同,也有了更加客觀的認識。

  畢業於瑞士伯爾尼大學的洪文晶研究的是分子電子學,他說國內的科研更多是以獨立課題組為單位進行研究。而在瑞士則更多呈現出“大科研”的合作框架,常常是由來自多個國家的課題組以及工業界合作伙伴共同申請課題經費,並定期召開項目協調會議,交流研發經驗教訓。相比於國外,國內的研究者和工業界的交流與合作相對少。

  除此之外,在科研經費的分配及使用政策方面,國內外也有區別。比如在美國、歐盟等地,科研資金的預算很大一部分是用於支付人工成本,這樣的經費分配體制有助於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促進自主研發。而國內更多的資金投入是在設備方面,人力支出比較少。

  當然,相比於國外,國內科研在某些方面也有優勢。主要從事雷達成像以及雷達信號處理研究的美國學者呂孝雷表示,就其專業而言,在國內可以做一些比較大的系統。因為在國外,這個專業領域更偏重理論,他大多數時候隻能做一些邊緣性的研究。而且國內的人才引進計劃,包括提供給研究者的住房條件、實驗室條件等,對海外人才也有一定吸引力。

  海外人才:更重視軟環境

  為了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不管是在硬環境還是軟環境上,國內很多單位都下足了功夫。但是海外人才在決定是否回國做科研時,更看重的則是國內科研的“軟環境”能否符合他們的要求。

  所謂軟環境是指科技、教育和人才引進機制,社會環境,法律法規等外部條件。例如,生存環境和食品安全問題,相關的法律法規是否健全,國內的科研立項能不能做到客觀公正,資源的分配是否公平等。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生物資源工程系助理教授齊志明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科研環境、家庭因素、政策優惠等,都會影響到他是否回國的決定,但是所有的因素當中,他覺得社會環境是首要的。他說:“政策優惠有一定的吸引力,但這畢竟是短期的。”

  一個良好的軟環境,不僅能夠給予青年科研工作者更有尊嚴的生活,也能夠讓海歸人才專心於科研。洪文晶說,“希望國家能讓青年科研工作者能夠無須為柴米油鹽而奔波,無須為五斗米而折腰,而能在個人科研創造的黃金時期得以專注科研。”隻有這樣,海外人才才能夠在回國后真正發揮自己的才能。

  科研機構:全力改善條件

  參加完此次活動,一些海外研究者表示中科院部分硬件設施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研究農牧業生產模擬和模型的學者齊志明說,中科院有設施很完善的野外站點,地理研究所的實驗室條件也好,研究團隊覆蓋面很寬,有利於開展交叉學科的研究。

  據此次活動的主辦方中科院人事局局長李和風介紹,國內的研究環境中不少硬件設施已不輸於國外,但他也承認在軟件上中國與國外仍存在差距。比如在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科研人員績效評估、資源配置等方面,都需要完善。但中國自然科學研究界已經認識到這一點,並正積極推動科技體制的改革。

  李和風還表示,近年來國家在科技上的投入不斷加大,國家重視海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以中科院為例,在人才生活保障上,正積極推行“3H工程”,即家庭(home)、住房(house)和健康(health),以保証研究者的生活質量。通過“百人計劃”引進的海外人才,每人可以享受260萬元的補貼,其中200萬元為科研補貼,60萬元為住房補貼。

  除人才引進之外,中科院還重視國際間的交流。對於此次“海外人才走進科學院”活動,李和風說“走進不等於加入”。開辦這樣的活動,主要還是希望建立合作關系,加強國內外同行間的交流,並表示中科院還會將此項活動繼續開展下去。

分享到:

(責編:邢若宸、王棟)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華人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