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華人

新加坡芽籠遍布中餐店 華人吃出“歸屬感”(圖)【2】

2013年06月25日16:15來源:中國新聞網字號:

摘要:在新加坡曾經是風月場所的代名詞的芽籠,如今成了在新加坡居住的來自中國的人士尋找家鄉美食的好去處。

  許多中國留學生對芽籠的餐廳有著深刻回憶。有中國留學生告訴記者,來自北方的中國學生吃飯習慣和新加坡學生很不一樣,中國學生喜歡去牛車水、芽籠一帶,“流連”的地方都不是新加坡學生習慣的,或認為是“酷”的。

  周靖看來,芽籠是最早聚集多式中國菜的地方。他說:“芽籠是學生時代聚集的地方。‘巴蜀人家’是最早開業的川式火鍋店之一,更是芽籠最火的店。以前念書的時候,學長都會帶學弟來吃,這是不少中國留學生傳承下來的一個傳統!”

  盡管中國學生都聽聞芽籠一帶是出名的風月場所,但他們不覺得大學生來這裡吃飯,或在這兒開店有什麼不方便。周靖說:“我們目標明確,就是吃。而且芽籠也很有特色,我們不介意來看看。”

  芽籠吃川鍋——培養歸屬感

  原籍中國的客人佔了“巴蜀人家”顧客群的90%,主要因為餐廳口味純正。除了從四川請來廚師,店主每三個月也親自從中國帶進原料。魏琪說:“本地的辣椒和花椒都不如中國的來得香辣,一些湯底的調料香料這裡也沒有。有些原料例如鴨血,這裡也還沒法買到。”

  為了照顧居住本地的不同省市中國人對麻辣的口味,四川火鍋湯底都設小、中或大辣的選擇,辣椒花椒的數量一般也比中國減少許多。不過特殊情況下,“巴蜀人家”會特意提供第四種辣度。魏琪說:“很多四川人覺得本地的四川火鍋不夠麻辣,所以碰上四川人,我們就得叮囑師傅在大辣上,再加麻加辣!”

  李妍(30歲)兩年前和新加坡丈夫結婚移居本地后,就常和這裡的中國朋友聚會,還成立美食團,設立“獅城美食部落”以微信方式交換美食訊息。目前這個組織已齊聚了160人,定期周游本地中國美食。她自己和不少中國留學生一樣偏愛火鍋。

  三個受訪者認為,這是因為火鍋能讓眾多中國學生邊聚邊吃。“就餐過程輕鬆,想吃什麼就拿什麼,有辣和不辣的選擇,沒有點菜的問題,統一自助餐收費,對大學生來說相對劃算。”三人七嘴八舌地分享了火鍋的好處。

  在芽籠領略大江南北飲食文化

  在“巴蜀人家”聊完、吃飽,周靖和李妍又把記者領到芽籠11巷的“劉大媽燒烤吧”。周靖興致勃勃地介紹說:“這是本地唯一讓客人現烤現切現吃的東北炭燒燒烤店,所用的燒烤器材和材料別具特色。”

  “劉大媽燒烤吧”2007年開業,當天接待我們的是夫妻檔劉岩(37歲)和張娟(37歲)。兩人都是土生土長東北人,約七年前在弟弟劉偉(36歲)安排下,從吉林延邊到新加坡來,三人一起開店打天下。劉偉來新10多年,已經是新加坡公民。

  張娟說,他們之所以在芽籠開業,是因為這裡保留了很多老店,也聚集了很多中國人。“走在街上有時恍惚感覺是中國的某個地方。加上吃燒烤多是晚上吃,芽籠夜間的人潮也比較多。”

  早期,新加坡人隻佔了燒烤店顧客群的10%,現在則增至30%。為了照顧本地人的需要,燒烤店調整了食物的味道。“中國東北燒烤味道重,比較咸,新加坡人口味偏淡偏甜。”不過口味也能相互適應。張娟說,剛開始很多新加坡人不敢吃動物內臟,如雞胗雞心,后來也發現燒烤內臟非常好吃。

  夫婦倆每年都要回東北兩三回,參考新的炭燒技術和菜色。張娟介紹說,不論用具和調料,都是他們從東北帶過來的。“單單調料就有二三十種。”

  周靖坦言,其實來新加坡以前,他在中國江西南昌生活,接觸的中國地方菜種類還沒有新加坡多。所以在芽籠逐漸看到越來越多的各色中國菜系,很受吸引。“來了以后,才在芽籠吃遍中國大江南北的菜系!”

  吃,讓中國新移民在芽籠找到了“家”的感覺。周靖一語道破:“你把吃解決了,很多事情都好說。食物上找不到點,很多東西都變得不太對勁!”李妍贊同說:“吃得好,歸屬感就來了!”(周雁冰)

分享到:

(責編:邢若宸、王棟)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華人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