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13日11:28來源:日本新華僑報網字號:
摘要:最近,海內外華僑華人都在熱議“中國夢”。“什麼是‘中國夢’,就是由每個中國人的夢想匯成的民族夢想。對於個人來說,它沒有那麼偉大,有時候可以很平凡。”劉炳義說。 |
“不務正業”的校園活動家
1985年10月,成績優異、表現杰出的劉炳義作為中國國家教委公派留學生,進入在日本久負盛名的京都大學學習。很快,一起來的同學就埋頭圖書館、研究室開始了緊張的學習。劉炳義卻有著不同的想法:“這個和中國文化聯系緊密的島國,為什麼會取得如此驚人的成就?日本人和中國人的差異究竟在哪裡?需要怎樣去了解他們?”生活中遭遇的文化沖突,更加深了他的疑問。如果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這些問題顯然不可能有最真實的答案。
劉炳義的第一個社會活動成果,便是到日本兩個月就在一年一度的京都中國留學生忘年會上發放了由他任主編的第一份中國留學生月刊「留學生活」(后改為嵐山)。“學習日語不到一年,便去採訪當地熱衷於中日友好的日本名人,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劉炳義回憶起當時剛來日本時的留學生活情景,仍然歷歷在目。
1985年,日本人對中國的了解非常少,中國人在日本還屬於“珍稀品種”。剛接觸日本朋友時,一吃飯劉炳義就會被問到“中國是吃米飯嗎”﹔一吃魚劉炳義就會被問到“中國有魚吃嗎”。雖然對方沒有惡意,但問多了,劉炳義還是感覺心裡很不是滋味。
與日本同學交朋友,讓他們真正了解我們中國人是什麼樣的,劉炳義心中有了新的想法。很快,日本人的社交圈裡就多了一位樂觀豪爽的中國人。除了與中國留學生交往,他同樣還利用學習研究的業余時間,請日本人喝酒、唱歌、打保齡球﹔掏錢舉辦同學生日會、各種聯誼活動。在不少人眼裡,“月光族”劉炳義顯得有點“不務正業”。然而多年以后,人們才發現,熱愛交際的劉炳義積攢了人生中最為重要的財富——人脈。
這些學生時代結交的中國同學和日本朋友,不僅在劉炳義的事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讓他真真切切了解到日本社會和文化。“這些都是我實現夢想時獲得的無形資產。如果當時吝惜那點錢,我的人生就可能因小失大。因為你不可能倒回去重新結交朋友,有錢也買不來那些共渡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