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華人

華人二代“啃老族” 你敢斷奶嗎?(圖)

2013年06月03日08:1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漫畫:啃老 (來源:人民網)
漫畫:啃老 (來源:人民網)

    近日,美國阿罕布拉市一名年輕華裔居民,本來打算用父母的錢作購房首付,不料遭到當地銀行的拒絕。原來,銀行認為,父母的錢財與他毫無關系,不能作為收入証明。

依靠“父母銀行”過日子,對於國內年輕人而言,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在人們眼裡,華人二代耳濡目染西方文化,理應更加獨立。不過,現實似乎並不如此。

  變本加厲

第一代華人移民大多憑借勤勞和魄力在海外打拼天下,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子女卻成了喜歡“依偎”在父母懷抱中的“啃老族”。他們不但無心建立自己的事業,還在啃噬著父母辛苦賺來的積蓄。

一位溫哥華青少年輔導員指出,以前當地華人小區多處理子女晚歸問題,現在讓他們頭疼的則是宅在家中、無所事事的“啃老族”問題。

美國華裔青年艾迪森·陳已經大學畢業半年有余,卻還沒有找到工作,於是理所當然地過起了“啃老”生活。而據艾迪森自己透露,他的許多當地同學,畢業后若找不到工作就會先找份零工養活自己。

更有甚者,一些習慣了“錢來伸手”的華人青年在結婚之后,還靠吃父母的老本生存。莫聰夫婦是一對“80后”小夫妻,二人都是西班牙華人二代。結婚前,二人就奉行“及時行樂”的價值觀,花起父母的錢大手大腳。現在,這對小夫婦的孩子已經一歲多了,竟然繼續“常駐”父母家,靠著父母的積蓄過瀟洒的享樂生活。

  “優良傳統”?

華人“啃老族”的層出不窮,與社會經濟因素不無關系。

經濟的不景氣和高失業率讓大學生畢業即面臨失業,華人畢業生也難以幸免。美國人口普查局的調查報告顯示,近年來,25歲至34歲的美國成年人住在父母家裡的比例一直在上升。如此看來,華二代的大量“反巢”也是“順應歷史潮流”。

不過,不少專家認為,華人子女淪為“啃老族”,最應反思的是他們的父母。

華人子女身處東西方文化的交融、沖突之中,開拓社交圈、培養獨立意識和增強自立能力,對他們融入當地社會尤其重要。但是,分析人士認為,由於第一代移民不了解西方社會,對西方文化心懷恐懼,他們總傾向於讓孩子呆在家裡,以避免惹事生非,並一味強調學習功課。這相當於剝奪了子女們的權利。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但是,一些華人父母並沒有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一位加拿大華人社工說,當地華人移民家庭的子女少了,許多家庭出現三代人照顧一個小孩的情況,孩子從來不用做任何家務事。一些華商家庭,由於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傾向於用物質來補償他們,也讓孩子養成了“公主病”、“王子病”。

華人子女很快會受到及時行樂的西方價值觀的影響,但是傳統的家庭教育方式卻沒有培養他們“單飛”的能力,無怪乎找工作碰壁后又回歸到父母的庇護下。

  該斷奶了!

華人二代“啃老”,最直接的結果是讓第一代移民成為“三明治一代”:既要贍養年邁的父母,又要為沒有工作的子女買單。傳統上,華人家庭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風”的期望,不爭氣的“啃老族”無疑加劇了家庭成員之間的代溝和矛盾。

找不到工作、沒有自信和安全感,也把許多“啃老”的華人二代子女推向了犯罪的邊緣。西班牙華人劉先生在馬德裡經營的超市多次遭遇搶劫,他說,搶劫的人中竟然有很多是十七八歲的華人二代。

看來,華人“啃老族”真的該斷奶了。

如何斷奶?華人移民父母不妨學習一下西方家長的“冷酷無情”:對於迫不得已而搬回家住的子女,大部分美國家長都要求他們繳納伙食費和房租,只是偶爾給他們打個折扣。

長時間“啃老”,也會造成心理問題。專家認為,父母應該多給“啃老族”一些時間,鼓勵他們外出旅游,幫助他們鍛煉自主能力。對於已經養成“啃老”惡習的華人青年,應該考慮進行心理咨詢,逐漸建立“斷奶”的信心和勇氣。(聶傳清 劉園園)

分享到:

(責編:邢若宸、王棟)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華人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