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03日08:29來源:僑報網字號:
美國布朗大學一項研究表明,亞裔在美國的生活情況和拉美裔移民一樣,有自己的聚集區,與外界分離﹔亞裔社區尤其是受過大學教育的居民社區中,亞裔的生活在某些方面要比同等水平的白人還要好。有學者憂慮,亞裔因此缺乏融入白人主流社區的動力,進而引發對美國社會種族融合的思考。
歐裔移民同化得好,其他族裔移民同化程度相對難
美國在一戰前有過成功的同化經驗,一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為止,對移民的同化,堪稱美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成就,那時候移民美國的人,隻要承認英語為官方語言並接受它,接受美國價值觀,遵從新教倫理,那麼就可以被認為是融入了美國社會。美國社會對移民的同化要過的三道坎,基本可以歸納為歧視、偏見以及價值觀的沖突。
上世紀60年代是一個時間節點,在這個節點之后,美國移民的成分有很大變化,從基本來自歐洲,變為大部分移民來自亞太和拉美,還包括來自阿拉伯世界的移民等。通常來說,美國社會要克服對歐裔移民的歧視偏見,相對要容易,移民的同化也容易得多。盡管歐裔移民也常有自己的聚集區,如猶太裔和德裔,但是和主流社會生活並不分離。
拉美和阿拉伯世界來的移民,同化程度相對難,拉美來的移民如墨西哥人,雖然大都信奉天主教,但傳統文化和美國文化相差較大,因此拉美移民喜歡集聚生活在一個地方,阿拉伯穆斯林大抵如此。亞太的移民根據地區有所不同,說英語的如印度和菲律賓,同化程度相對高一些,華語地區相對就低一些。
現在美國社會對移民是否同化,有著不同看法的,兩個比較形象的詞是“大熔爐”和“沙拉碗”。上世紀60年代之前,尤其是一戰之前是“大熔爐”,移民基本被完全同化,而現在則是“沙拉碗”,各地的移民希望保持自己的文化傳統。從前是移民融入主流社會受阻時感到被歧視,現在則是移民在保持自身文化傳統而受妨礙時認為被歧視。
華人聚集區有助於保持原有文化,也有助於集納華人聲音
以華人來說,很多人盡管說英語,歸化入籍,接受美國價值觀,遵從新教倫理,表面上看都融入了美國社會。但在較深層面上,主流社會對華裔的隱形歧視依然存在,否則不會有“玻璃天花板”說,以及在公立學校招生平權上的爭議等,華人不關心政治的傳統,華人整體仍處於主流社會的邊緣,這是事實。
從保持本民族的文化角度和生活的便利來說,各種族裔移民聚集在一起生活,在移民們看來,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在拉丁裔,有邁阿密這樣的古巴人聚集的城市﹔在華裔,有加州聖蓋博谷、紐約法拉盛這樣的地區。這些地區,移民們有自己文字的報紙,廣播電視,而且,很多移民的第二代盡管已經完全融入美國生活,但還是留在華人區,如新近被選為聯邦眾議院議員的孟昭文,還有在加州華人區的一些政壇新秀。有人認為這種情況很值得研究,其實也簡單,因為他們是華裔,要爭取華人認同,當然要留在華人區。
這種按種族聚集的狀況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很難有一個簡單的答案。理論上,新移民應該盡快融入美國社會,同化對美國社會來說是一件種族融合、加強凝聚力的好事,但在如今美國社會,現實是“大熔爐”已經讓位於“沙拉碗”。除了保持原有文化和生活便利以外,選舉政治也開始對此發生影響,近年各地劃分選區,加州、紐約和美國其他華人聚集的城市華人,對劃分選區時考慮將華人居住區劃在一個選區的呼聲漸高,希望以此能夠聚集華人的聲音,進而爭取華人權益。從這個角度看,有自己的聚集區對華人群體是好事。如何保留自己的聚集區又不至於和主流社會高度分離,是擺在華人移民們面前的問題。
美國是個移民國家,美國的成功,相當程度是依賴移民的貢獻。對當今美國社會來說,“沙拉碗”不是壞事,隻要沙拉醬能很好地調和各種沙拉,色彩繽紛,營養豐富,美國將會有更多活力,呈現更大的魅力。(作者一嫻 系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