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華人>>華人專題>>2013健康光明行走進延安

中國僑聯“健康光明行”紀行:202隻眼睛重見希望【3】

2013年06月19日09:52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摘要:“‘健康光明行’是中國僑聯的一個品牌,下一步,我們將聯系更多的海外僑胞,募集更多的資金、晶體,讓更多的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

  “黃岡屬於經濟欠發達地區,白內障發病率較高,常年貧困家庭白內障患者在3000人以上,且每年新增白內障患者400人左右。”黃岡市外僑局副局長秦龍志介紹說。

  為了讓貧困家族的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由中國僑聯、天津醫科大學眼科中心、美國人類健康機構組成的“中國僑聯醫療隊”開啟“健康光明行”活動。5月12日至18日,美國人類健康機構、天津醫科大學眼科中心在黃岡城區、武穴市、羅田縣開設3個手術點,免費為202名貧困患者實施了白內障復明手術。

  此次活動,美國人類健康機構、湖北省僑聯分別向黃岡市捐贈人工晶體100隻。天津醫科大學提供技術支持。

  “報名的人非常多,但我們隻有200隻捐贈的晶體,這次隻能面向特困家庭、烈士家屬還有華僑子女。”湖北省僑聯經濟科學技術部部長汪純蓮介紹:“我們提前兩個月就在電視台、廣播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大家,並在各縣、鄉鎮的幾千名報名者中進行了排查,目的就是想把光明帶給那些特別困難的人。”

  李筱榮院長是第三次帶隊參加僑聯的“健康光明行”活動。做手術的醫院有的並不具備手術條件,他們帶來了自己的設備。“這次壓力很大,生怕忘帶東西,所有手術物品都是清點了一遍又一遍。”醫療隊護士薛嫚坦言。

  在手術期間,李筱榮和其他5名醫生加班加點工作在第一線。黃岡市區是第一站,兩台手術台要做60台手術,下午2時30分開始,一直做到晚上10時30分。第二天到武穴,從早晨8時30分開始,手術一直持續到晚上7時30分。

  胡光達是美國華人醫學博士,65歲的他不僅代表人類健康機構捐獻人工晶體,還親自主刀為患者做手術。在武穴,由於隻有一台顯微鏡,胡博士沒能上手術台,他連續好幾天悶悶不樂:“我是來做手術的,現在什麼也不做,我很不高興。”等后來解決了這個問題,他走上了手術台,臉上才露出了笑容。

  “中國僑聯並沒有專項經費,並不能保証給醫生什麼補貼,‘健康光明行’這個活動搞了5次,之所以能持續不斷地辦下去依靠的整合社會各種資源,靠的是‘大家抬’。”中國僑聯經濟科學技術部部長陳樺介紹,“通過這些手術,帶給患者的不僅僅是治好了眼睛,還給他們的家庭帶來了希望。”

  “什麼時候,我們能讓他們沒有遺憾,重見光明地走出醫院啊。”

  202隻眼睛重見光明。

  在現場,並不是每個患者都能實現這個夢想,因為眼科手術要求很高,像有高血壓、心臟病之類的患者不能做手術。在武穴,一位七旬的老大爺帶著老伴兒顫巍巍地走了。事先,他老伴兒是被排查在外的,聽說醫療隊來了,他們還是想試試看,但結果還是不能手術。老頭兒眼淚啪啪地往下掉,失望之情溢於言表,

  陳冬娥是個智障患者,兩眼都有白內障。她丈夫聽說醫療隊來了,背著妻子興沖沖地趕來。遺憾的是,陳冬娥因為有其他病症不能治。丈夫隻能默默地背起妻子走了。

  見到此情此景,陳樺哭了,在場很多的人眼睛也濕潤了,“什麼時候,我們能讓他們沒有遺憾,重見光明地走出醫院啊。”

  授之以魚,還要授之以漁。胡光達博士在手術完成后,還和夫人開設專題講座,向當地醫生介紹最新的眼科技術。5月17日,在羅田縣,做完最后一例手術,天津醫科大學眼科中心將價值十幾萬元的醫療設備無償捐贈給了羅田縣人民醫院,並與之結成友好合作醫院。

  “我們醫療隊並不能滿足所有患者的願望。培訓當地醫生力量才是長久之計。”陳樺介紹。此次活動之后,黃岡市每年會派兩名醫生去天津醫科大學接受培訓,學習先進的眼科技術,服務於當地發展。

  “‘健康光明行’是中國僑聯的一個品牌,下一步,我們將聯系更多的海外僑胞,募集更多的資金、晶體,讓更多的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中國僑聯副主席王永樂表示。(楊子岩)

分享到:

(責編:李文慧、邢若宸)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華人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