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14日08:14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2006年,胡軍被任命為暨南大學校長,時值暨大百年。
新百年意味著新開始。他發現,做好這所百年僑校的校長並不容易:“別的校長隻管把學校做成名校,暨大校長既要辦好‘僑校’,又要做成‘名校’”。在接受國僑辦“走基層 僑鄉行”媒體團採訪時,胡軍如是表示。
2006年,國民待遇政策實施后,更多的學校可以招收僑生,以“僑”為特色的暨大,優勢在哪兒?新的政策實施后,學校在面臨巨大財政壓力之下,如何保証教學質量?
胡軍和他的團隊採取的策略是,在保持僑校特色的同時,必須提高知名度,貫徹執行“僑校+名校”戰略。
“聲教訖於四海”
“暨南”語出《尚書·禹貢》:“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1906年,清政府為“宏教澤而系僑情”設暨南學堂於六朝古都南京,這是暨南大學的前身,中國的華僑教育由彼時揭幕。
而今天,暨南大學共培養了來自114個國家和港澳台3個地區的各類人才20余萬人,有“中國第一僑校”之稱。
在其他學校可以招僑生的背景下,暨大如何保持“僑”的特色?
胡軍認為:“‘僑’字不僅意味著招收海外學生,更重要的是如何培養。”暨大的學生來自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文化環境,作為僑校,如何培養他們是一大難題。為此,學校專門編寫了100多種教材,使培養海外學生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東南亞和華僑華人研究一直是暨南大學的兩大特色領域。
為了保持這個特色,在資金不寬裕的情況下,他們投入重金、整合研究力量,於2011年成立國際關系/華僑華人研究院。“以前是從歷史的角度進行研究,現在已廣泛滲透到政治、國際關系、歷史、華商、新聞媒體、經濟等各個領域。”胡軍介紹,學校華僑華人研究水平和影響力在中國大陸高校已居前列。胡軍的目標,就是把暨大打造成一個華僑華人研究的重鎮。
華文教育是暨大僑校特色的另一個發力點。據了解,暨大當年編寫的小學教材《中文》在全世界發行超過3000多萬冊。
而針對華文教育教材的研發正在進行中。學校專為柬埔寨漢語教學的課本已經開始使用,為歐洲一些國家漢語教學的課本也在著手研發,胡軍介紹。
“名校”的追求
作為校長,胡軍有著對名校追求的使命感,他認為,好的大學,能把最好的老師和學生吸引過來。
暨大重視人才。現有的1800名專任教師中,有40%在海外進修一年以上或者從海外直接回來。
2008年以來,暨大加大引進人才力度,對人才實行一條龍式服務,專家教授有問題可以直接找胡軍,當場解決。胡軍也是愛才之人,他曾“三顧茅廬”去港澳延攬人才。
古稱良禽擇木而棲。暨大求賢若渴,人才也慕名而至。
藥學院前身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研究室。中科院院士姚新生教授的引進使其發生了質變。隨后,葉文才、江仁望等國內外知名學者的加盟,讓藥學院的排名扶搖直上。
“名校的特點是什麼?質量是生命,創新是靈魂。”胡軍如此理解。
人才引進直接推動了學校的科研創新:國家基金項目申請突破百項,國家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國際科技合作獎均實現第一,完成單位零的突破。
近年來,暨大在“名校”建設方面碩果累累。 “2006年,暨大隻有2個國家重點學科和7個廣東省重點學科,現在則分別是4個和24個。2006年,暨大的科研經費不到1億元,去年增長到4.9億元。暨大多個學科在教育部的排名已進入前20名。” 胡軍如數家珍。
暨大的未來
暨南大學的校徽是由字母“JNU”構成的一艘船。 “船為文化傳承的載體,也為文化交流的橋梁。”中華文化通過來自各國僑生的傳播而“聲教訖於四海”,暨南大學也向著名校的方向揚帆起航。
通過“外引內培”,暨大打造了數十個重大科研團隊,校內近30名學者進入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培養梯隊。“暨大計劃在3至5年內,引進和培養50名左右高層次領軍人才和150名左右青年拔尖人才。”胡軍介紹。
為實現百年老校的跨越式發展,學校正在建設校區一期工程,規劃建筑面積約75萬平方米,可滿足1.5萬名學生使用需求,預計2014年9月進駐首批學生。
胡軍希望在2016年學校成立110周年之際,學校的發展目標都能實現,到那時暨南大學不僅是一流僑校,也能成為海內外知名的研究型大學。(記者 楊子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