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海外生活的華人,身在華人圈中也感覺自己是“其他人”。關於民族自豪感的困惑,真真切切出現在了一些華人與第二代移民身上。 |
“尋根知故鄉”有助身份認同
李琪今年11歲,在哥斯達黎加一所私立小學讀六年級。6歲那年暑假,她第一次跟媽媽回廣東老家。她對中國的印象是:飯菜很好吃,路上人很多,樓又高又漂亮。
回到哥斯達黎加后,每次看到媽媽和國內的家人視頻聊天,李琪就會湊過去聽她們在聊什麼,還時不時發表自己的看法。受到媽媽熱愛藝術的影響,她從3年前開始學習國畫和書法,而且每個周末還要到一所中文學校學習普通話。李琪說,她很喜歡上中文課。
洪靜是一名大學生,8歲那年隨父母來到哥斯達黎加,因為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所以現在在一家中文培訓機構找了份兼職秘書的工作。她說自己對漢語和中國文化很感興趣,但不怎麼會寫漢字,因此希望過兩年大學畢業后能回中國學習漢語,將來從事中西口譯工作。
因為家庭經濟狀況不太樂觀,來這邊十多年,洪靜的父母隻回過兩次中國,洪靜的兩個妹妹洪怡和洪昕都是在當地出生的。因為父母西班牙語不好,很難通過哥斯達黎加的入籍文化考試,所以至今一家人至今還持有中國護照。姐妹3人中,洪靜和洪昕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但洪怡卻堅持自己是哥斯達黎加人。洪怡會說一點點廣東話,但不認識漢字,更沒有回過中國。
在哥斯達黎加,像洪怡這樣在當地出生和長大,不怎麼會說漢語的華裔二代非常普遍。他們沒有回過中國,不了解中國。
而作為接受過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父母,則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中西兼備,既能在當地生活得如魚得水,又能保留對中華文化的熟悉和親近感。
然而,說著西班牙語、在西方大片的環境下成長的華裔二代,離開了祖籍國的文化氛圍,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
網友Dance with dragon,熟悉她的朋友都會親切地叫她“龍”。她表示,兒子3歲半時也一度否認自己是中國人,並拒講中文。
不過,在龍帶兒子回中國度假之后,情況大有改觀。
“看到電視上有關中國的介紹,他都很得意地說,我去過這個地方。”龍通過老師還了解到,兒子在班上還會偶爾講幾句中文,引得小朋友們的羨慕和好奇。“家庭氛圍也很重要,父母要告訴孩子,天生就接觸兩種文化和語言是別人沒有的優勢。”龍說。
“尋根知故鄉”的辦法在Changer的女兒身上也收獲了不錯的效果。
去年秋天,Changer帶女兒第一次回到中國,在讓女兒親眼看到中國現代化的城市、嘈雜的交通和正宗美味的中餐后,孩子終於對中國有了直觀的認識。加上平時多看中國的電視節目,家人、朋友對孩子說做中國人的優勢等多方努力,“現在情況好多了。”Changer高興地說。
有教育從業者表示,不少混血孩子會有身份認同困惑的經歷。而一些有經驗的父母認為,其實哪個國籍無所謂,重要的是孩子需要有一種文化的歸屬。
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龍表示,歸屬感不宜強求,“但我會不停地展示中國文化美妙之處,讓他漸漸意識到中國文化在他生命中的分量。帶他多接觸中國人的圈子,讓他知道他不是孤立的,有很多孩子跟他一樣是‘中法雙棲’。”龍的兒子現在已經上CE2了,她認為,哪裡人其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要做個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