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在北京,打车需要等上半个小时已成“家常便饭”,碰到上下班高峰期和下雨、下雪等恶劣天气,要想打到出租车简直堪比中六合彩。 |
如今在北京,打车需要等上半个小时已成“家常便饭”,碰到上下班高峰期和下雨、下雪等恶劣天气,要想打到出租车简直堪比中六合彩。
去年12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公共服务蓝皮书称,“打车难”成为城市生活中较为普遍的问题,53.77%的人打车需要等10分钟以上。在被调查的38个大城市中,北京打车容易程度排名第28位,远落后于同是特大城市的天津和上海。打车难,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城市病。
进入2013年,北京打车难这个话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热度不减。关注的人群中不仅有京城市民,就连常来常往的华侨华人也纷纷加入吐槽队伍,以亲身经历指出北京出租行业存在的问题,并为其未来的出路支招。
一边“打车难” 一边 “活儿不好干”
打车人
在每天庞大的打车队伍中,有一个特殊人群同样面临着打车难的困扰。让我们听听他们的亲身经历。
美国老程打车记
美国华人程汝钊回北京次数不多,在难得的印象里就有对出租车的不愉快经历。一次是把手机落在车上,结果后来找朋友的手机拨过去,已然关机。另一些经历就是高峰时完全打不到车。
“每次回国,有其他单位的车跟着,还算方便。但若想自己出去走走,就不那么容易了。”老程说。
老程其实很理解的哥的辛苦,谁都知道北京堵,高峰路上一堵就是一个小时甚至更长,活拉不了几个,时间倒费了不少。“一天睁眼就欠着公司的份子钱,与其堵在路上,还不如躲起来,等过了高峰期,多跑几趟。”
“出租车拒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价格便宜。”老程算了算,在美国,打的起步价是12美元,每公里2美元,算下来,比中国高很多。“所以在美国,很多人不愿意打车,因为租车每天也就40美元至50美元。”
“另一个原因,就是车太多。”老程是这么看的,私家车多,占据公共交通资源,直接导致了高峰期的拥堵,出租车自然不愿载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