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近年海外华人对中国了解、接触的加深,有关“身份认同”的讨论亦变得更为频繁。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海外网1月28日电 据欧洲时报网报道,随着近年海外华人对中国了解、接触的加深,有关“身份认同”的讨论亦变得更为频繁,近日有媒体透过走访法国、西班牙和美国部分华人家庭,发现所谓“华人排华”的情绪在各地华人圈中有蔓延之势。
报道中的受访者贯穿华人一至三代移民,他们因生长环境、所处境遇及教育背景的差异,各自在面对身份认同时所表现出的“排斥”方式亦各不相同:浙江籍旅西华商为家人更好融入,鲜与同胞接触,只吃西餐,并用西语交流;移民仅1年的男孩已开始反感别人介绍自己的中文名;美国华二代因担心受歧视,远离中文课并抵制家庭聚会……如此细节也在引起部分法华家长及相关人士的共鸣:华人身份带来的所谓民族自豪感已快荡然无存了。
此前,曾有媒体在巴黎街头获得这样的启示:“祖籍国就像身后挥之不去的阴影,说不清到底是什么”、“华人身份如同双刃剑,给予很多,也失去很多”、“中国背景是自身成功的助推器”……犹如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回答相同的问题,身份对不同的个体而言,有时是种难言之隐,有时是种逃避,有时不失为荣耀,这种复杂的认同观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而探寻诱因恐怕需先在心理学上窥探一二:
首先,当一个人的身份突然改变后,其心理环境往往还不能在短时间内一并改之,但因外在环境的骤变,其自身大多会过分强调对新角色的认同,因而难免出现比平时更过激的行为举动,以此来与过去的形象彻底割裂,这就不难理解为何部分法华商人在海外赚得第一桶金后,便热衷穿金戴银般的炫富并以此为贵,鄙视、排斥尚未富起来的同胞(过去的自己),这可理解为一种因环境之变而发生的内心生变。
其次,“香蕉人”形象往往是华人子弟的一道无法逾越的“心结”,通常他们在同龄人中将自己以“其他人”身份自居,在心中下意识地“怀恨自身的与众不同”,生怕受到外界的审视和歧视,因而变得脆弱,而脱离这种不安,只能通过某种激烈方式加以掩盖原有的印记。
所以华人排华人看起来属于任何移民群体的正常反应,无可指摘。但是,当一个种族群体中的个体拥有强烈的身份认同、身份自信时,在融入外族的过程中,就是一种开放的心态,既保持自我,又积极融入,而不是狭隘的割裂以往,彰显现在。
终归说来,身份并非是一种先天的界定或归宿,它并非狭隘地只能通过一种血统、一个民族,一个国籍,乃至于经济实力上的体现,理想中的身份传承应当是透过一种代代相传的历史经典、文明习俗、故事而获得自身在某种文化上的归属,并借此建立身份表述。
对于华人群体而言,要解决华人排华人的问题,一方面对于海外华人寻根认祖的作用不可小觑,这种认同,较书写汉字以及“虎妈”式的应试教育而言,来的更加自然。另一方面,中国官方亦应在所谓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上行之有效,只要民族的文化自信强大坚定,每一位华人就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分子。(杨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