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08日13:14來源:北京環球時報字號:
摘要:“我是1980年出國的,當時兜裡隻有3美元。”李三琦回憶說。他屬於“文革”后獲准出國留學的第一批人。 |
環球時報網7月8日電 “我是1980年出國的,當時兜裡隻有3美元。”李三琦回憶說。他屬於“文革”后獲准出國留學的第一批人。與那個精英群體的多數人一樣,他獲得得克薩斯大學一個人人羨慕的職位,並開辦幾家公司。受協助建立一家世界級跨國公司的機會的吸引,他回到中國,如今已是電信巨頭華為的高管。
北京《環球時報》援引英國《經濟學家》報道,李堪稱“海龜”的楷模。長期以來,這一群體因能將先進技術帶回國而備受歡迎。以往,他們完全可以在國內找到一份優厚的工作,但情況不再如此。“海龜”不再人見人夸,一些人甚至找不到工作。
“海歸”的重要性為什麼下降了?畢業生就業市場總體不景氣是一個原因。另外,隨著中國國內市場迅猛發展,電子商務等行業發生變化,那些在海外生活多年的人卻不了解。風投公司啟明創投的加裡·瑞斯切說,10年前,投資者隻會給從硅谷回來的人投錢,現在則支持國內大學的創業者,因為后者更熟悉本土消費模式和社交媒體。
隨著中國不斷發展,中國經理們開始丟掉自卑感。騰訊公司一名高級主管說,他仍然從外企挖“海龜”,但發現“海龜”在管理國內工程師上存在問題。一名歐洲投資銀行家說,“海龜”往往固守透明、精英管理社會和道德倫理等西方觀念,這令他們在中國高度達爾文主義的經濟中處於劣勢。在這種經濟中,當地人更願意滿足老板或客戶的任何需求。
還有另外一種解釋:最近一波“海龜”中,許多人素質較差。以往隻有最優秀的人才能出國,但隨著收入升高,許多資質一般的學生的家庭也願意花錢讓子女得到教學質量一般的學校的學位。更糟糕的是,部分由於西方經濟低迷,許多“海龜”回國時毫無工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