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華人

巴基斯坦掀起“中文熱” 漢語人才成搶手貨(圖)

2013年07月06日15:43來源:環球網字號:

摘要:巴基斯坦近年興起學中文熱,漢語人才在當地成為“香餑餑”。

巴基斯坦掀起“中文熱”漢語人才成搶手貨(圖)

伊斯蘭堡孔子學院院長張道建

環球網7月6日電 近日,環球網記者在巴基斯坦採訪期間,幾乎所有的官員及專家都眾口一詞地說,巴基斯坦近年興起學中文熱,漢語人才在當地成為“香餑餑”。帶著些許好奇,環球網記者走入了巴基斯坦國立現代語言大學。在這裡,記者再一次感到了巴基斯坦人民對中國的熱愛及中巴之間堅不可催的友誼。

中文老師原來是位“洋魯粉”

6月末,當地學校已經放了暑假,巴基斯坦國立現代語言大學校園內雖偶見幾位學生溫習功課,但總體一片靜謐。然而,讓人驚奇的是,學校拐角處的中文系教室裡卻還有二三十名學生仍在40多度的高溫酷熱之中堅持上課。

走進教室,一名學生正在流利地讀著投影幕上的大篇中文段落。坐在前排的學生賈維德用中文向記者打了招呼,並主動說:“我將要到香港做生意。我知道香港人不僅說英語,還說漢語。為了交流方便,我要學會一些實用生活用語。”

正在上課的中文教師魯克莎娜(Rokhasna Hassan)曾在中國攻讀中國現代文學專業共7年,並獲得了碩士學位。她自稱是“魯粉”之一,非常仰慕魯迅學生。因為她的英文名遼與“魯”字諧音,她索性將中文名字的姓叫做了“魯”,表達對魯迅先生的敬仰。她說:“我對魯迅先生的作品印象深刻,讀過他的《阿Q正傳》、《藥》、《孔乙己》等作品,每讀完一篇作品我一個月都難以平靜下來。”又好似沉浸在回快之中,她喃喃說:“忘不了,忘不了那時候所讀的書。我到現在也忘不了《日出》中的主人公陳白露。”

魯克莎那最后向記者透露說,她與丈夫在北京相遇並結婚,。中國是她愛情的見証地,正因為此,她對中國的感情尤其深厚,對教授中文這份工作傾注了全部感情。

“中文系學生收入一般高於普通人”

巴基斯坦國立現代語言大學的教務主任馬裡克(Muhammad Saeed Akhtar malik )向記者介紹了中文系的師資情況。中文系有12名中文教師,其中4名來自中國。為了與時俱進,中文系的教師每年會抽出一兩個月在北京、上海等中國多所高校進行學習,以了解最新的語言發展情況。學校中文系課程設置十分多樣,包括從初學者到博士等各個階段的課程。

漢語系助理教授拉希德(Misbah Rashid)告訴記者:“漢語系分早晚班,一次有100多學生。” 她表示,中文系學生大多以后會從事貿易工作,他們的工資收入一般都高出普通人。

拉希德也曾先后到中國學習中文,最早於1977年便到中國學習中文,當年她才19歲。她說:“當時母親很開明,叔叔、舅舅們常讀《中國畫報》等雜志,還研習《毛主席語錄》,因此家人一直鼓勵她到中國學中文”。她表示,幾次到中國學習,見証了中國的巨變。她也表示,正是具備中文語言這項技能,使她的工薪要高於普通人幾倍。目前,拉希德月薪為10萬巴基斯坦盧比(約合人民幣6250元),在當地算得中上層收入群體。

漢語人才在當地“供不應求”

巴基斯坦國立現代語言大學還與中國國家漢辦、北京語言大學聯合建立了孔子學院(以下簡稱“孔院”)。正值暑假,孔院其它老師回國度假,但是院長張道建因要處理工作事務所以還需堅守崗位。

據張道建介紹,當地學生學習漢語的熱情非常高。他說:“巴基斯坦人民對中國人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中國的傳統文化對當地人很有吸引力。他們經常會和中國的老師們探討孔子的思想及中國發展的奇跡等。”“隨著中巴兩國經濟交流的增多,文化的交流自然多了起來,中文也變得不可或缺。” 張道建強調說。

張道建告訴記者,目前在巴基斯坦開拓市場的中國企業急需會講中文、英語和烏爾都語的“三語”人才(英語和烏爾都語分別是巴基斯坦的官方語言和通用語)。他說:“最近,曾有中國企業想招募院內懂中文學生。但我隻能遺憾地告訴他們,中文流利的學生已經‘脫銷’,早已走了工作崗位。”

在感受中文熱的同時,張道建也談到了孔院所承擔的文化交流的重任。過去一年,孔院在巴基斯坦舉辦了40多場較大規模的活動。談起當地人民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張道建頗有感慨。他說:“去年在參加當地舉行的一次美食文化節,來中國展亭體驗美食的當地民眾爆滿。英國、荷蘭等國的展亭前面早已冷清下來,但中國的展亭則是到晚上十一多了,人群仍不願散去。” 他又補充說:“我認為漢語教學能對文化交流發揮重要的作用,並能使兩國傳統的友誼更進一步,也是當地人對中國文化進一步理解的平台。”(朱曉磊)

分享到:

(責編:林浩、王棟)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華人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