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華人

華媒:耐人尋味的葡萄酒文化成就了法國的浪漫

2013年06月19日13:09來源:証券時報字號:

  《証券時報》近日刊登了一位加拿大皇家銀行風險管理顧問關於法國葡萄酒文化的文章,他以法國人飲用葡萄酒和因葡萄酒帶來的氛圍,加之生活中的細節,將法國葡萄酒文化細細介紹給讀者,全文如下:

  法國政府制定的嚴格法規,確保了法國葡萄酒在有限的土地上,達到產量及品質的最佳狀態。

  如果說酒之於男人是膽量,是氣魄,那麼酒之於女人,便是浪漫和情調了。當一個女人長裙曳地、裙裾飄搖,手握一杯紅酒淺笑著款款向你走來,她所展示的萬種風情,足以令男人陶醉、激情奔放。

  由於女人的浪漫風情離不開紅酒,因此全世界的浪漫之都法國,葡萄酒的消費也傲居全球之首,達到人均8.14升﹔其次是葡萄牙和意大利,分別是6.65升和6.38升﹔然后是克羅地亞、安道爾、瑞士……第十位是阿根廷,人均消費葡萄酒4.62升。除了阿根廷以外,葡萄酒消費最多的前九個國家都在歐洲,可見葡萄酒在歐洲的流行程度了。

  在歐洲,葡萄酒非但是流行飲料,而且加強了歐洲和地中海菜肴的風味,從簡單普通到精美傳統的西菜美食中,無不留下了葡萄酒那特有的芳香。特別是煨湯和燜煮肉類菜肴時,葡萄酒的酸度更平衡豐富了食物的鮮美,所以大多數歐美人在烹飪西菜時,將品級稍次的葡萄酒用來做調料。

  法國葡萄酒之所以聞名遐邇,全拜法國政府所制定的嚴格法規,確保了法國葡萄酒在有限的土地上,達到產量及品質的最佳狀態。我今年年初回國探親,在機場的免稅商店逛了一圈,最后購買了兩瓶法國紅酒。

  但凡法國出品的葡萄酒,在酒瓶子上都能看到AOC的法定認証榮譽標簽,表明某些產地隻許生產特定的葡萄品種,釀制出來的葡萄酒香味和收藏的方式有所不同,盛酒的杯子也不一樣。

  我留意到西方人是這樣的,他們做任何事情,必定會遵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習慣,吃飯喝酒也不例外,在我們看來並不怎麼樣的一道菜,但盛菜的盤子卻非常地道,一定是質地考究的骨瓷器皿。

  我有過一次難忘的經歷。那是我從多倫多返回紐約華爾街。一天上班不久,我接到老板山姆的邀請卡,卡片很精致,內附一封信,寫明了請客的由頭和地址,在他的夏日度假屋,長島的最南端,從曼哈頓坐火車需要一小時,相當於上海到蘇州。而正餐是定在禮拜六晚上,考慮到大家飲酒作樂會瘋到很晚,所以需要在他預訂的賓館住一晚,費用他全包。

  我和太太午飯前就到達山姆家了,撇開午飯不說,就說那天晚上的正餐吧。從下午4點起,女主人便開始布置餐桌了,在他們家比籃球場還大的后花園,偌大的綠草坪上搭建了五個巨大的帳篷,帳篷下面放著五張大餐桌,一律鋪著白桌布,桌子的正中央放置了一盆鮮花,鮮花兩旁是燭台,再低頭看餐具,長短刀叉共三套,高低大小酒杯有四種,按上海人的說法,就“腔勢老大的”,用北京話說就是“譜擺得真夠大”。

  當然啦,上酒的秩序也分先后,先上白葡萄酒,后上紅葡萄酒﹔先上新酒,后上陳酒﹔先上淡酒,后上醇酒﹔先上干酒,后上甜酒。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酒還必須配上不同的酒杯。凡事講究質量、程序,飲葡萄酒的儀式化,是我在享受葡萄酒之余的最大感觸。

  就是這些講究,使得各種葡萄酒層出不窮。從商業角度上來看,這非但確保了葡萄酒的暢銷,更帶動了相關產業。

分享到:

(責編:邢若宸、王棟)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華人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