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8日紐約州眾議員第40選區選舉剛結束,兩名華裔候選人失利,韓裔候選人出線。華人失利的原因眾說紛紜,有認為劃分選區后,選民准備不足﹔有認為近期選舉太多,選民感到疲憊故不出來投票﹔有說兩華裔候選人之間的負面競選手法令人生厭﹔也有說華人之間的鷸蚌相爭讓韓裔候選人做了漁翁等。
除華裔候選人間的負面競選手法和准備不足外,其他原因並無多大說服力,韓裔候選人能出線就是証明。在選舉中使用黑函攻擊等負面手法,是華人選舉中一再被非議的競選手法,不僅令華人選民厭惡,也在主流社會中給華裔造成不利印象。使用這類手法者不管出於什麼理由,都會在素質上失分,因而選舉失利也不奇怪。一直以來,在各類選舉中,這種負面競選手法屢遭批評,這種狀況的改變,隻能有待於華人從政者素質修養的提高。
華人候選人准備不足是顯而易見的,早在孟昭文決定參選國會眾議員后,在一段時間內沒有華人候選人宣布參選時,就有評論指華人社團群體應該反思培養新生代華人參政的問題。過去因為華人參政人數不多,這個問題不突出,現在華人參政者有所增加,這個問題終於浮上水面。
孟昭文也算年輕一代,她參選國會眾議員,有偶然也有必然因素,偶然是因為原先的國會眾議員突然提出退休,孟昭文得以有機會參選﹔必然的是孟昭文雖年輕,但已有一定從政經驗和基層人脈積累。孟昭文的初選勝利,令人想起那句話,“機會總是給有准備的人。”
孟昭文初選勝利和她空缺出來的紐約州眾議院席位的選舉過程,從兩個側面說明華人政治后備力量培養的重要性。由於傳統影響,華人年輕一代往往傾向於從事一些較穩定和收入較高的工作,如工程師、醫師等,加上投身政治所需要的前期投入較高,回報不確定,即使有年輕人有意從政,也會遇到種種困難。
相對來說,年輕華人中,第二代從政較容易,一來他們從小生長在美國,融入主流社會更容易﹔二來很多這一代年輕人由於家族關系,仍保存很多中華文化的影響,對中美文化和經濟都較容易了解,參政后遇到與中國有關的文化經濟方面的問題,溝通處理較為容易。
這些年輕人雖然自身或家族條件不錯,但仍需來自各方的支持。華社或華人領袖,應高度重視培養后備政治力量,應制定計劃吸引優秀的有志從政的年輕華人,培養他們從基層做起、服務社區,積累經驗和閱歷,獲得民眾和政治人物的認可與賞識,幫助他們做好准備,等待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