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華人

華人華僑在澳洲的奮斗史——砥礪百年融入主流【2】

2013年04月12日08:50來源:文匯報字號:

摘要:“第一個來到澳洲的中國人,抵達這片土地的具體時間已無從知曉。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作為英國殖民地的澳洲,在最早50年內已經有了中國移民。”

從搖晃的木船開始66天航程

澳華博物館的展示從地下一層開始……

一紙當年的《啟航告示》仿佛讓人們回到了香港碼頭:“英艦溫嘉德號,載重640噸,船長懷斯先生,將於咸豐六年四月三日啟航,啟自香港,前往墨爾本,全程約66天,船員48人,旅客317名華人。”

走進甲板下燭光昏暗的船艙,它竟如當年在海上那般有節律地搖晃起來,真有身臨其境之感。66天,這是那時坐船從香港抵達墨爾本的時間。

1851年,澳洲發現了金礦,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飛遍全球。恰巧北美的金礦已近枯竭,因此人們將那裡稱為“舊金山”,而將澳洲稱為“新金山”。在澳洲的英國殖民者一方面急需來自中國的廉價勞動力,一方面又要從中國勞工身上撈足油水,便規定每個從悉尼港登陸的華人勞工,必須繳納人頭稅10鎊。

當年這10鎊對兩手空空到澳洲來打工的華人,無疑是筆巨款,相當於他們一年多的收入。為了避稅,他們不得不改從南澳的奧德萊德登陸,然后步行穿過300多公裡的叢林和原野,於兩個月后抵達墨爾本。途中,不少華人因長期飢餓、勞累和疾病倒在叢林裡,再也沒有起來。

在墨爾本以西100多公裡的巴拉瑞特市,有著當年最大的一座金礦。如今的疏芬山金礦已改建成一個非營利性的露天博物館,保留著當年的採礦設備和維多利亞風格街道:彎彎曲曲深入地下的採金巷道,還有當年華工們住的帳篷、木屋和關帝廟。

由於那時隻有男性華工才能登陸澳洲,所以在12000多名華工裡,隻有12名女性。男性華工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一個帳篷中往往要住下6到8人,還被當地白人揣測是“同性戀”。當年有張英文報紙寫道:“先不考慮中國人帶給金礦區的麻風病——他們走到哪裡就把這種可怕的病帶到哪裡——就單單從他們心智低下、身體瘦弱、生活習俗半野蠻化的角度來看,我就反對讓他們進入澳洲,他們完全不配融入我們這麼文明開化的國家,我要問問大家,他們這些偶像崇拜者能夠讓我們的基督信仰純潔嗎?這些杏核眼、黃皮膚的東方人能改進我們的種族嗎?這些從中國帶來的習性和邪惡能夠推動澳大利亞嗎?完全不能……”

1861年,當巴拉瑞特的金礦枯竭后,在“白澳政策”的威逼下,大約80%的華工踏上了返回故鄉的路途,但仍有20%的華工留了下來。華工勤勞刻苦,不打架、不酗酒,尤其是不喝醉酒后打女人,這些優點甚至吸引了愛爾蘭姑娘,有的華工便在當地結婚生子了。為了尋找華工的墓碑,新金山學校的創辦人孫浩良先生帶我們去了巴拉瑞特市墓地,巴拉瑞特市澳華協會主任瓊先生專程趕來給我們當向導。他告訴我們,當年即使在墓地,不同的民族也是分等級的——最好的位置屬於英格蘭人,其次是蘇格蘭移民,第三等是愛爾蘭人,華工則落得第四等,位於整個墓地的角落,其中最高大的一座墓碑刻有“中華國各省列位大伯公墳墓,光緒20年”,孫浩良先生分析,這是當年革命黨人到澳洲所立。

總共480塊簡朴的華工墓碑,隻有78塊找到了后人。

分享到:0(責編: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