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1年,回國創業的海歸人數18.62萬,達到歷年來留學生回國人數的最高峰! |
吹響尖端人才集結號
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
2011年8月,抗癌新藥凱美納上市,成為世界第三個靶向抗癌藥,並被譽為“民生領域的兩彈一星”。而研發凱美納的丁列明團隊,就是一個尖端人才聚集的海歸團隊。曾任美中醫藥協會主席的張翰承博士已在美國20多年,看了《光明日報》今年5月3日一版頭條報道的《丁列明團隊的“中國夢”》后,再也按捺不住回國創業的激情,等不及與丁列明會面,就在郵件上和他長談起來……
1984年赴美的吳幼玲,20多年來曾先后在三家頂級跨國醫藥公司從事新藥研發,是一個擁有多項技術成果的知名專家。2008年,浙江省湖州市實施“南太湖精英計劃”,吳幼玲開始急切地等待回國發展的機會。2011年,吳幼玲率領資深海歸博士團隊回國,在風光如畫的湖州市組建了浙江特瑞思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僅僅一年半的時間,特瑞思已經成功構建了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細胞株,奠定了開發針對癌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藥物的基礎。
“行遍江南清麗地,人生隻合住湖州。”“南太湖精英計劃”實施以來,湖州已引進海外高層次領軍人才及項目近百個、特聘專家74人、兩院院士8人,各類緊缺人才1588人。湖州市一位領導說,像吳幼玲這樣的海歸團隊,回國時未必帶來很多美元,但他們帶來了新技術、新理念和新業態,他們創業的范圍集中在IT、新材料、新能源等“朝陽產業”,甚至還有一些是“明日產業”。這樣的尖端人才,湖州需要,浙江需要,中國需要。
2005年12月9日,北京昌平區中關村創業園,北京生命研究所挂牌成立。在我國科技史上,北京生命研究所是一個絕無僅有的特例:王曉東和鄧興旺兩位所長都是頂尖的海歸科學家。
在美國有“納米先生”之譽的王曉東是美國國家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也是中國留美學生中唯一一位在美國本土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科學家,他的研究方向是細胞凋亡規律。鄧興旺則是世界著名生物學家,美國耶魯大學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系終身教授,1995年因在調控植物光形態建成的基因研究中取得杰出成績,獲得美國總統青年教師獎﹔2003年,又獲得世界植物分子生物學領域最重要的Kuhmo獎。
在5年合同期內,北京市和科技部將分別為北京生命研究所提供7000萬元和5000萬元的科研經費,而所長和實驗室主任的科研和用人不受任何行政因素干擾。
如此巨額的投入,如此巨大的信任,讓王曉東感嘆“即使是世界一流研究所也不過如此”。研究所很快集結了5個“千人計劃”專家。2008年12月,由10位世界頂尖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科學指導委員會考察后得出結論:“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研究所,能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在國際科研領域佔據如此重要的席位!”美國一家評估機構也認定,北京生命研究所是“全球最具科研實力的機構”之一。研究所指導委員會主席、諾貝爾獎得主威塞爾說:“我還沒見過哪裡能在這麼短時間內建立起這樣有影響力的研究所。”
1978年,改革開放的中國首次選派100人去美國和德國留學,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就是其中之一。在第五代海歸中,周濟、萬鋼、陳竺后來都走上了共和國部長的崗位。今年2月,曾在英國留學的陳吉寧出任清華大學校長﹔而與他同為“60后”的清華大學黨委書記胡和平,也曾在日本學習和工作。他們的經歷都說明,中國對海歸的需求正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和立體化,中國對海歸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正變得越來越系統化和科學化。
王輝耀認為,中國正面臨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從招商引資到招才引智等十大轉型。轉型發展過程中,中國需要大批國際化人才,而海歸正是中國最需要的國際化人才。
祖國在期盼,事業在召喚。一個又一個、一批又一批留學生正在投入海歸大潮,推動著中國這個東方大國更加強勁地和平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