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4 13:59:00|来源:海外网|字号:
图2用友幸福指标库
当然,指标的设立、权重的安排是有原则的。结合员工幸福指标的设计,严绍业为我们指出用友建设指标库的原则:共用性、相关性和约束性。
第一,共用性。幸福是相对的,在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需求层次之下,人们对幸福的认知并不相同,因此在指标设计时,考虑将大部分人公有的认知作为衡量指标。例如,良好的工作氛围是公有的,可以作为所有员工认为幸福的指标。
第二,相关性。人们幸福度不仅与工作相关,也与家庭、地域环境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相关,因此在设计指标时,只考虑与公司相关的指标,或者说指标考虑的是因为工作带来的幸福度。如“家人身体健康”不作为企业属性的员工幸福指标。
第三,约束性。人们都被一定的意识形态所左右,公司的章程可以说是公司的“宪法”,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公司的使命和愿景等企业文化是公司的“意识形态”,违背“宪法”和“意识形态”的一些指标尽管也能增加幸福度,但不被纳入“幸福用友”的指标库。比如,见客户可以随意穿着。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用友的五个主体变成五个指标族,每个指标族分配了不同的权重,每个指标族下有一系列细分指标及其权重。这些指标共同构成了用友的“幸福指标库”。严绍业指出,这个指标库中的每个指标设计都是经过多次讨论、调研、研究所形成的。
实现幸福的关键点
在构建幸福企业的过程中,有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如何全面平衡不同主体的幸福。企业的不同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如何安排幸福的权重,实现这五个主体的均衡幸福,决定着幸福企业能否持续进行下去。第二,如何持续推进。幸福企业涉及观念与文化的转变,并非一时之功。
第一,不同主体均衡地幸福。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让企业的不同主体都感到幸福涉及到管理者对企业本质的认识。
关于企业的本质,科斯认为企业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认为企业是一种团队生产。沿着科斯的思路,张五常提出企业是合约选择的一种形式,1980年代以后,经济学家们认为企业是不完全合约的产物。伴随着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对企业本质认识的深入,幸福是否是企业追求的目标甚至是企业的本质,是当前人们对幸福企业理念持有争议的焦点所在。如果违背了企业的本质,幸福还有何意义呢?用友显然用自己的实践在论证自己的观点。
严绍业讲,用友并不回避商业本质。商业的本质是要通过企业的组织、计划,满足客户需求去创造社会价值。因此,在五个主体的权重安排上,客户幸福是最重要的占30%。但客户幸福只是起点。伙伴幸福是途径,是企业和客户之间的桥梁,而公司内部的员工幸福,是实现客户幸福和伙伴幸福的动力。所以,员工幸福是很重要的,权重也占到30%。股东幸福是用友的目标,其他主体的幸福实现了,社会幸福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第二,企业要持续地幸福。“幸福用友”不可能是一下子就建成的,而是一个持久的过程。用友每年都在为“幸福用友”的建设逐步推进。此外,企业的资源和力量总是有限的,用友主张的五个主体幸福不能同时做到,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就是其突破点。
员工幸福指标库分析
员工是不是幸福,用友总结有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第一,认同感,员工对公司是否认同,占有最大的权重,50%。第二,归属感,员工是否以企业为家,把企业作为一个长期发展的平台,权重占30%。第三,成就感,员工不但认同公司,而且员工能从工作体验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就是成就感,其权重占20%。严绍业说:“员工幸福之下的每个指标的设计以及权重分配,用友都经过长时间、反复、严格的论证。”下面以用友的员工指标库为例,阐述用友对指标库构建的研究(图3)。
![]() | ![]() |
用友 幸福 法则 指标库 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