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陕西江西内蒙古山东吉林移民书画商城环保县域创投招商华商创新滚动
2013年09月10日10:40|来源:郑州晚报|字号:
摘要:“最初的华侨,尽管背井离乡远赴他国,却始终带着原始朴素的"乡土文明”,无论身在何方,都在极力保护着这种乡土文明,就好像游子心中惦记着双亲,心有所系,终有一天会回家。 |
“最初的华侨,尽管背井离乡远赴他国,却始终带着原始朴素的乡土文明”,无论身在何方,都在极力保护着这种乡土文明,就好像游子心中惦记着双亲,心有所系,终有一天会回家。而如今,一些移民海外的中华儿女,却在曾让他们父辈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上,找不到任何民族自豪感,游子失去了双亲,要如何才能寻回久违的归属感?”9日,作为2013嵩山论坛子活动之一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与创新系列讲座正式启幕,上午,海外华人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王赓武首个开讲,在近两个小时的漫谈中,他以“父母在,不远游”为题娓娓道来,与大家分享了这句《论语》里古老的话,是怎样影响着几千年的海外华人。
极力维持着“乡土文明”
最初为谋生远赴他国的海外华侨多是劳工和商人,对于他们来说,来自于这样一个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度,让他们备感自豪,他们尊重乡土文化,极力保护这种文明。
王赓武说,华夏文化跟经商是挂钩的,中国自宋代以后,商人的地位开始提高,“商”和“士”逐渐靠拢,大量经商人士学习并遵从儒家文化。官方与商人尤其是成功的商人开始建立比较好的关系,关系渐渐缓和,不再像以前那么对立,商人和贵族阶层之间的来往逐渐频繁,士和商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元代以前,民间商人可以自由出国经商,但由于明清实行严格的海禁,闽粤商人出海,在当时属于违法。一直到19世纪,由于广东、福建等地的大量劳工出国到东南亚一带,才在当地形成华人圈。”
谈及商人的儒家思想,王赓武说,“儒商”这个词的出现就很有意思,明清时期,海外华商组成的当地商会建一些庙、观,表示他们对孔孟思想的尊敬,还会找人教他们的子弟学习《四书五经》,“海外的华商不懂华夏文化,却会极力维持自己带去的乡土文化。”由于当地本土文化相对薄弱,中华文化很快占据了优势地位。
不讲中国话,乡土文化照样保留几百年
“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是完全靠男人完成的。”王赓武说,一种文化的传播,需要以“家庭”为单位,男女都有贡献,但当时,中国出去的华商一般都是男人,他们大多娶的是当地妇女,因此,他们结婚成家有了孩子之后,孩子们的母亲是不懂得华夏文化尤其是乡土文化的,父亲们希望通过孩子保留自己的乡土文化,比如饮食、礼仪、节日、风俗习惯等。
“由于语言问题,这种乡土文化的传承过了一两代之后,开始变得特别:孩子们的汉语能力消失了,风俗习惯却还保留着。”王赓武说,对于孩子而言,“母语”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母亲和孩子的交流是最自然的,孩子最容易学会母亲的语言,这样过了一两代以后,孩子的汉语就失去了,学会了当地的语言,但是,从父亲那里传承下来的儒家思想却保留着。面对那些由父亲单方面传下来的乡土文化,他们虽然不懂,却非常尊敬。饮食、服装、生活用品……他们不停地从中国买来中国的东西,过中国传统节日,唯一缺少的就是语言。
19世纪后期,大量华人出去后,在当地办报,也形成新的文化传播,这种文化的强势,能让一个从没接触过母语的华人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东南亚华人聚集地,即便是当地不适用汉语,中华文化依旧能强势保留几百年。”王赓武说,不讲中国话,却能在几百年来保留着乡土文化,实在很难得。
![]() |
(责编:邢若宸)
父母,王赓武,远游,乡土文化,海外华侨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