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陕西江西内蒙古山东吉林移民书画商城环保县域创投招商华商创新滚动
2013年09月10日10:40|来源:郑州晚报|字号:
摘要:“最初的华侨,尽管背井离乡远赴他国,却始终带着原始朴素的"乡土文明”,无论身在何方,都在极力保护着这种乡土文明,就好像游子心中惦记着双亲,心有所系,终有一天会回家。 |
两位著名学者,回归中华文化
谈到海外华侨、华人对华夏文化的坚守,王赓武以著名学者辜鸿铭为例,讲了个故事。
“辜鸿铭的父辈在18世纪中叶的时候,从福建到马来半岛,在那待了好几代,19世纪中叶,辜鸿铭出生,他母亲是葡萄牙和马来混血血统,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带到英国去念书,小学、中学、大学都说在英国念的,他的英文、拉丁文、法文、德文、希腊文都很好。”
他回到马来半岛后,发现当地在殖民统治下,一点地位都没有,就开始学习汉语,读《四书五经》,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儒学思想家。后来,北大请他去当拉丁文教师,他的思想非常保守,整天挂在口中的儒家思想并不受欢迎,受到了学生们的漠视。王赓武说,在当时“五四运动”以后的“西化”背景下,辜鸿铭显得格格不入,被认为“落伍”,但他在海外生活过,知道西方文化的长处和不足,一旦他回归中华文化,就坚守到去世。
华侨对华夏文化的坚守,王赓武还提到了曾任厦门大学校长的林文庆。“他出生在新加坡,在英国读书,却在骨子里真真切切地认同中华文化。”王赓武说,他从1921年起在厦门大学担任校长十几年,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保留。
王赓武说,这些在外国学习、生活的华人,对西方是十分了解的,正因为如此,他们也更懂得不要盲目学习西方。
有“文化”这个根,华人就有自己的归属
“父母在,不远游”,这是一句中国的古话,王赓武说,这句话对文化的影响,也值得好好研究,在他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讲,“父母”就是指自己的家,代表着乡土和传统。
王赓武说,从明清时期,远赴海外的华商和劳工就一直怀揣“父母在,不远游”的朴素观念,对自己的家、家乡特别热爱,出去经商是不得已,但无论怎样,都有着坚定的信念:回家。经商成功也是为了家乡。因此,无论他们身在何方,都在极力保护着这种乡土文明,在历史的大潮中,与当地文明相碰撞、融合。
“事实上,"父母"也代表华夏文化。”王赓武说,长久以来,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尊敬,只要华夏传统文化在,海外游子就不会错离这个文化范围,去追求别的文化。然而,如果传统文化变质了、模糊了,让他们以为“父母”在不在,或者完全看不清楚了,他们就会失去归属感,不停接受别的文化,同时失去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对外来文化的抵抗力。他们开始觉得,比起逝去的古老文明的荣耀以及对它们的伤感,学习什么是现代文明才更为重要。
王赓武说,如今,走出国门的华人越来越多,如何维护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敬并加以传承,这和中华文化本身的未来密切相关。而华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需要我们在他们的发源地—中国本土做努力,只有如此,才能帮助大家重新找回对华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 |
(责编:邢若宸)
父母,王赓武,远游,乡土文化,海外华侨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