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在大洋彼岸 探訪海外華人身后的“空巢”父母【3】
2013年04月19日10:13來源:中國新聞網字號:
摘要:據美國《僑報》報道,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留學生和移民群體正在日漸龐大,留守在海岸線上的“空巢”老人群體引發關注。 |
電子設備解燃眉之急
北京市僑聯於今年3月起對僑界空巢展開專項調查,先后制發了調查登記表,根據該市各城區、局(總公司)和高等院校僑聯、各僑聯社團反饋的情況,建立了900多位空巢老人的基礎信息數據庫。
分析顯示,目前僑眷空巢老人存在的問題包括不能做家務、孤獨無人陪伴、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住房沒電梯、看病挂號難等。他們亟需的幫助主要包括請保姆照顧、提供老年人餐桌、配備電梯、請人陪同看病、希望入住養老院等。
在張玲居住的北京市朝陽區麥子店街區,像她這樣的空巢老人都在家裡安裝了與電話連接的報警器,按下報警器,家庭住址、病例等信息就會傳到醫院。“我這樣患有高血壓的老人很多,真有了事,這起碼可以應急。”張玲說。
不僅如此,北京市從2009年開始,為20萬名老人配備了一種叫“小幫手”的電子服務器,由65歲以上老人自願購買,可以一鍵接通親屬電話、緊急服務中心和社區服務中心。
老年餐桌提供一日三餐
李黎的老伴張滲幾年前心臟病發作,自己又患上了美尼爾綜合症,每天做飯都成了問題。於是,老兩口雇了一名鐘點工,專管一日三餐。
2009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市民居家養老(助殘)服務(“九養”)辦法》,提出要利用城鄉社區公益性用房、單位內部設施、居民空閑房屋等社會資源建立養老(助殘)餐桌。採取政府適度補助租金、項目補貼等方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由各級居家養老(助殘)服務工作主管部門,選擇有資質且具有一定規模的品牌餐飲企業提供社區餐飲服務。用3年左右時間在全市具備條件的城鄉社區(村)建立養老(助殘)餐桌,為老年人(殘疾人)提供安全的配餐、就餐服務,並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殘疾人)提供家庭送餐服務。
北京市老齡辦提供的數據顯示,北京市已經建立了3837個養老(助殘)餐桌。不過,在老兩口居住的北京市石景山區何家墳社區,老年餐桌並沒有得到充分使用。據社區工作人員介紹,盡管社區可以幫助有需要的老年人聯系周圍飯店提供老年人訂餐服務,但全社區414名60歲以上老人中,隻有三四家使用了此項服務。這一方面是因為完全喪失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並不多,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九養”辦法》隻適用於北京市戶籍,像李黎兩口這樣的有需要戶口卻不在北京的老人並不能得到這樣的服務。
居家養老員上門做家務
除了老年餐桌,北京市從2009年開始,招聘了4400名居家服務養老員,何家墳社區也組織了“為老服務隊”,像李黎兩口這樣高齡的空巢老人是服務隊的重點幫助對象。
記者到李黎家採訪的這一天,正趕上服務隊上門服務,擦窗戶、拖地,三五個年輕人不到半個小時就將老人家收拾干淨。“你看我住在這裡多好,他們(服務隊員)隔三差五給我打電話關心我,還幫我買菜、干活。”李黎說。服務隊隊員介紹,小區裡一位退休不久的老人住的離李家不遠,專門負責照顧老兩口,不僅經常到家裡查看,有什麼事情老人也可以隨時打電話。像李黎這樣的情況,社區都安排了專人負責。
盡管如此,大多數中國老人不願意麻煩別人,而社區的力量也的確有限。在何家墳社區,80歲以上的老人有72人,像李黎這樣的空巢老人有14位,而“為老服務隊”隻有5人。社區主任許金環承認,社區能做的事情並不多,養老最終還是要依靠家庭。
相關新聞
頭條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