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觀各地華僑博物館建設發展及發揮社會功能和效益的情況,華僑博物館具有自身顯著的特點和發展規律,並在當前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
海外網1月8日電 據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僑務工作研究》報道,中國人在移民海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傳承傳播優秀中華文化,創造了輝煌燦爛的華僑文化,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華僑博物館具有對華僑歷史文物、文獻資料進行保存、研究、展示的功能,能有效彰顯華僑的功績,弘揚華僑的文化和精神,推動中外文化的傳播交流﹔能讓居住國政府和人民通過歷史,客觀公正地去看待華僑華人,形成華僑華人生存發展的良好人文和社會環境。因此,隨著中外交往的進一步加強,華僑博物館經過多年的發展積澱,在近幾年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民間及僑界的重視,自身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水平也顯著提高,社會影響力日益增強,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
全球華僑博物館包括正在籌建(指已收集華僑文物資料或籌集資金,或已建設場館)的有近50家,其中國內有近30家,分布在近10個省、市﹔海外有近20家,分布在亞洲、美洲、大洋洲等7個國家。各地華僑博物館建成開館后,參觀人數逐年增多,行業認同度不斷提升,媒體關注度不斷增強,社會效益顯著增強,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許多華僑博物館在彰顯華僑歷史文化的同時,開始成為當地文化、旅游及對外交往的亮麗名片。如華僑博物院是福建廈門的文化名片,吸引了全世界華僑華人的關注,是全球華僑歷史文化建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廣東華僑博物館建成開館后,海外華裔政要、各界知名人士和海內外觀眾紛紛前往參觀,給予高度評價。加拿大老年事務部部長黃陳小萍、蘇裡南總統夫人及美國華裔政要亞運觀光團等都把該館列為指定參觀項目。江門五邑華僑博物館2011年參觀人數達到50多萬,民間有“不到華博館,未到江門”的說法。海外的菲律賓菲華歷史博物館1999年開館時,前總統阿基諾夫人親臨剪彩,至今已接待超過20萬參觀者。美國的美華歷史博物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本迪哥市金龍博物館近幾年的影響也正日益擴大。
綜觀各地華僑博物館建設發展及發揮社會功能和效益的情況,筆者發現華僑博物館具有自身顯著的特點和發展規律,並在當前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一、華僑博物館具有中外結合的文化特性,日益受到各國政府和民間的重視,進入良好發展的新時期。華僑博物館是公共文化機構,反映的是華僑華人貢獻居住國與祖(籍)國的歷史,介紹的是華僑華人與各國人民碰撞、交流、融合的歷史文化。華僑博物館這種中外歷史文化相結合的特性,非常有利於海內外觀眾通過華僑博物館客觀、全面、真實的陳列展示,在獲取華僑歷史文化知識的同時,獲得中國及當地國的基本國情、價值理念、文化觀念等信息,有利於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對話,因而受到各國政府和民間的鼓勵與支持。華僑博物館的發展基本上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二戰后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這是華僑博物館發展的萌芽期。國內最早的華僑博物館是創立於1959年的華僑博物院,這是全國唯一一家在文革前創辦的華僑博物館,其后國內華僑博物館的建設進入停滯期,直到1978年的改革開放。國外最早的華僑博物館是1974年創辦的美國俄勒岡州約翰迪市華人博物館。第二階段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的二十年。隨著改革開放后中國對外交往的增加,在海內外僑界的積極推動下,不少地方出現了華僑博物館建設的高潮。這是華僑博物館重要的發展期,世界各地的華僑博物館大多建成於這個時期。第三階段是進入二十一世紀,特別是2009年前后,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趨活躍及文化軟實力建設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主要是在政府力量的推動下,各地籌建華僑博物館的項目日趨增多。挖掘中西結合的華僑文化,建設具有當地特色的兼具文化、教育、旅游、休閑等功能的華僑博物館,成為世界文化領域的亮麗風景線。華僑博物館迎來新的歷史機遇,形成又一建設新高潮,進入良好發展的新時期。
二、華僑博物館是僑界人士的精神文化家園,華僑華人不斷為華僑博物館的建設注入動力和給予支持。華僑華人是華僑博物館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華僑博物館的建設發展,與華僑華人為當地國和祖(籍)國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和在國際經濟文化交往中所發揮的重要橋梁作用,及社會地位的提升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華僑博物館以華僑歷史文化為立館之本,海外華僑華人創造的輝煌的華僑歷史文化遺產是華僑博物館收藏、研究、展示的重要內容,華僑博物館離開了華僑歷史文化,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國外創辦最早的美國俄勒岡州約翰迪市華人博物館就設在華僑於1867年所建造的一個貿易站,貿易站遺址本身具有重要的華僑歷史文化價值,同時該館保存展示的也是十九世紀美國西部華人移民的真實用品。其次,華僑博物館是華僑華人的精神文化家園。華僑博物館主要是從僑的視角,去收藏、展示華僑歷史文化的,所舉辦的各項活動和僑史、僑情及當前華僑華人也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最能引起華僑華人的共鳴。華僑博物館如果喪失了僑的內容和特色,就將在文博系列中喪失自身價值,就沒有了前進的方向和動力。如華僑博物院,陳嘉庚先生當時的目地是要創辦一座綜合性的博物館,作為有別於學校課堂的社會教育機構。通過五十多年的發展,該館現著重打造的是《華僑華人》陳列,並明確提出要突顯“僑”的特色,體現“僑”的定位。再次,華僑博物館的建設有賴於華僑華人的大力支持。華僑博物館的建設資金和所藏文物資料,許多來自華僑的捐贈。如1985年建成的廣東首家華僑博物館—開平華僑博物館,是澳門同胞鄧開先生捐資興建的,1986年開始籌建的廣東華僑博物館接受了華僑、港澳同胞2000多萬元的捐款。國外很多華僑博物館也是由僑團或華人發起捐款或籌措資金建成的,如美華歷史博物館是由美國華人歷史學會創辦,並爭取社區華人和政府的支持,籌措資金得以建成的﹔芝加哥美洲華裔博物館的大樓是僑領李秉樞於2005年買下並無償捐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