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華人>>華人之聲(停用)

海外華人子女教育困惑多:中西文化碰撞的苦澀代價

2012年11月01日08:5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 史詞    字號:

“虎媽”蔡美兒是美國耶魯大學的華裔教授,近日她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媽戰歌》的書在美國引起轟動。該書介紹了她如何以中國式教育方法管教兩個女兒。圖為小女兒露露、華裔“虎媽”蔡美兒、大女兒索菲亞。湯彥俊 攝

中新網10月29日電 子女教育一直都是備受關注的話題,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止境的,竭盡心力終為子女,然而現實生活往往身不由己。尤其對於生活在海外的華人來說,孩子的出生首先要面臨的便是照顧問題,父輩多在中國,夫妻二人忙於打理生意,無暇照顧子女。有些華裔移民無奈選擇把子女“空遞”回國由父母照顧,或者邀父母跨洋做保姆……對於在海外創業的華人,這種做法貌似比較好地解決了問題,但是卻在有些孩子身上留下了“成長的煩惱”。在教育問題上,中西文化的碰撞,隔代寄養存在的隱患、不同教育理念等問題不容忽視。

將子女“空遞”回國 隔代寄養隱患多

海外華人,尤其是第一代移民,能夠成就屬於自己的事業,自知一切來得不容易,更不願在生兒育女后就輕易放下辛苦打拼出的天下,隻能尋找其他的解決方式。有些華裔移民便選擇把孩子“空遞”回國內,“寄養”在父母處,等孩子長大以后再接回自己身邊。然而“隔代寄養”存在的隱患不容忽視。

2009年,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社會工作學院鄺錦文博士曾對一家服務紐約華人的社區醫療中心約兩百位進行產前檢查的孕婦調查,發現57%的華人移民家庭計劃在嬰兒出生后將孩子送回中國大陸的家鄉撫養,而其中約有80%都是來自福建省的年輕新移民。

大多數的華人新移民家長表示因在外工作時間長以及經濟上的困難,既無時間照顧孩子,又無法支付昂貴的私人日托費用,或者聘請可靠的保姆。為了生活,在衡量經濟狀況下隻好無奈地將初生兒送回大陸由祖輩或親戚代為撫養,直到子女到了入學年齡時,父母再把孩子接回來。

子女從小與父母長期兩地分隔形式的“跨國撫養”造成親子關系,孩子行為、情緒、人際關系、學習等方面出現諸多問題。對於大多數老一輩(外)祖父母來說,他們能夠給予孫輩的只是溫飽式哺育,真正意義上的家庭教育,對於留守兒童來說,基本是處於空白狀態。當家長身在國外,而(外)祖父母等老一輩人也往往過於寵愛小輩,同時也缺乏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水平,不敢對孩子嚴格要求,嚴加管教,所以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就變得非常嚴重。

由於隔代寄養,導致孩子與父母之間感情疏遠,一些從小在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呵護下成長起來的孩子,當他們突然回到父母身邊,來到陌生環境時,生活規律,生活方式都改變了,而這也給他們的海外生活帶來難以想象的困難。

很多僑胞說,自己在國內長大的孩子被帶回身邊后,與父母的關系會變得比較陌生而疏遠,也會因常常想念國內的親人而變得情緒失落,沉默寡言。此外,由於語言,生活習慣,文化影響等方面在國內已經形成一定習慣,所以在剛出來的幾年裡很難適應國外的生活。特別是有的父母每天忙於生意,一天中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非常少。久而久之,孩子越發感到孤獨和無助,自然而然就把情感寄托在孩提時的環境不能自拔。而這些情況也是造成很多僑胞與子女間代溝嚴重,孩子離家出走,厭學失學,沉溺網吧等現象的主要原因。

據了解,國內留守兒童現象在旅西華人中也是非常普遍的。許多二三十歲,身為父母的僑胞,大多數在國內都有留守兒童。調查顯示,有父母在國外的留守孩子由於缺乏父母的關愛,有41%的孩子感到孤單,有25%左右的學生缺乏遠大理想,有18.3%的孩子喜歡我行我素,此外還有10%的學生厭學自卑。

邀父母“跨洋做保姆” 育兒代溝頻釀矛盾

有些華人選擇把父母接到自己身邊,希望父母在享受“含飴弄孫”之樂的同時也能分擔自己身上的擔子。這種做法在旅美華人中很常見。但是,正如很難跨越的婆媳矛盾一樣,跨洋做“保姆”的中國老爸老媽與常年生活在國外的年輕一代無論是在生活習慣還是教育方式上總有這樣那樣的摩擦。而且,本來在國內生活得外向開心的父母因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很可能在海外陷入苦悶的生活。

長輩們來到陌生的國度,幫子女照顧家務,但往往因為三代人生活方式不同易產生矛盾,這不僅限於向來棘手的婆媳問題,而母女之間也常常因為教養觀念差異而發生爭執。

加州洛杉磯的王女士在孩子出生兩個多月后由公婆赴美國幫忙照顧,雖然之前和公婆有過短暫接觸,但婆媳近距離相處仍感到緊張,在公婆來之前先預先調整心態,自我提醒必須“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但沒想到還是未能躲過“婆媳之咒”。有一回婆婆喂奶,她告訴婆婆“最好將頭墊高一點”,沒想到婆婆因此覺得自尊心受傷害。而作為新手媽媽,王女士將網上或書上看來的一些經驗告訴公婆,而他們卻認為也是對他們的批評,“你不相信我們嗎?我們的孩子不是養得很好嗎?”王女士說,“我有當媽的權利啊,我跟公婆講話從來沒有抱怨他們的意思,相反我還刻意講究說話的口氣,但是他們還是很敏感。”

家住紐約皇后區的許女士說,因做月子期間與媽媽爭吵不斷,“為此都患上了產后憂郁症”,她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又或者是因為我產后憂郁才跟媽媽發生沖突。”媽媽希望一切由她做主,“不能吃肉、不能洗澡、不能外出”,“我跟她解釋,美國人不這樣坐月子,我媽媽就氣急敗壞地說,那你自己照顧自己,明天就改機票回國”。許女士還說,媽媽還“霸佔”孩子,孩子喂奶時間、分量、換尿布都得媽媽說了算,強勢的媽媽令許女士總感到自己笨手笨腳,覺得母親其實不愛自己。

生活在美國的許女士表示,雖然是自己的母親,但她為孩子哺乳時希望能單獨待在臥室,但媽媽總是擅自推門而入,令她頗感難堪。母親是烹飪高手,但“不會善后,廚房被她搞得烏煙瘴氣,我跟在她后面擦地,我媽媽說我嫌棄她不衛生”。母女倆人每天都會因芝麻小事翻臉,“到后來我都盼著她快點回去”。

對於家中孩子年齡稍長的,三代同居矛盾更加顯著。家住紐約曼哈頓的高太太女兒上幼兒園,今年初70多歲的公婆赴美幫忙照顧,“女兒不願意講中文,而爺爺奶奶又不懂英文,她回家后就躲到房間裡獨自玩,爺爺奶奶感覺很挫折”。不過,高太太對公婆也有許多怨言,“他們對兒子、孫女隨意批評,譬如女兒不講中文這件事,他們就當著孩子的面取笑她,讓孩子知恥后勇,但在美國長大的女兒自尊心受不了”。而且,女兒經常剩飯,高太太一般不會強迫女兒吃完,但爺爺奶奶看不下去,非堅持吃干淨碗裡的飯菜才能離開飯桌,女兒倔強不聽話,有時令一家人都下不了台。

有經驗的華人家長指出,不能將父母遠道而來幫忙視為理所當然,要減少家庭矛盾,最好事先多做溝通,尤其就生活習慣問題雙方應盡量折衷適應,有沖突仍應本著小事化了的態度妥善解決。

分享到:

(責編:孟穎)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