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翻译家许渊冲成“网红” 质问为何胡说八道

2017-10-11 09:32:35来源:海外网
字号:

“要是李白活到当世,也懂英文,必和许渊冲是知己”

人物工作室:您说过您做翻译,是要让中国的美成为世界的美。但要让世界领略这份“美”,需要尽量弥合中西方文化的表达差异,您能否说说在翻译中,如何努力消除文化的差异和隔阂?

许渊冲:中国诗词往往意在言外,英诗却是言尽意穷。中诗意大于言,英诗意等于言。如果言是一加一,意是二,那英诗就是1+1=2;而中诗却可能是1+1=3。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如果只表示春蚕到死才不吐丝,那就是1+1=2;如还表示相思到死才罢休,那就是1+1=3;如还表示写诗要写到死,那就是1+1=4了。更别说“丝”与“思”通这种奇妙,又该如何向西方人传递?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以最精确、最优美的方式传递给世界大众,何其难也。

比如,唐代李白的《静夜思》,中国人看到又圆又明的月亮,就能想到故乡。外国人没有这种文化背景,他怎么可能明白呢?若是按字翻译成,向上望看到月亮,低下头想到故乡。外国人肯定想中国人写的这到底是啥玩意,这都能叫做诗?我翻译时,把月光比作了水,英文译成“月光明亮如水(a pool of light),沉醉在乡愁中思乡的人(drowned in homesickness)”。用水把月亮和乡愁联系起来,文字上又有英语的优美,他们就理解了。 1987年,我的英译《李白诗选一百首》出版,钱钟书先生的评价是,要是李白活到当世,也懂英文,必和许渊冲是知己。

19.jpg

许渊冲家书架一角。

叶公超先生在他的《散文集》中引用了艾略特的话:“一个人写诗,一定要表现文化的素质,如果只表现个人才气,结果一定很有限。”其实翻译也是一样的,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素质。两种拼音文字可以对等翻译,但与汉语就无法对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实际上是咕咕声,但我们的古人认为闭口音不好听,改成加一个元音的开口音。外国人如何能理解这一点?他们干脆翻译成了“关关”。而我的翻译是咕咕,鸟叫声,与《诗经》原意契合。翻译其实就是要带领不同民族的人穿越文化障碍,对另一个民族的文学经典,不仅“知之”懂得其真,而且“好之”发现其善,最好是“乐之”感受其美。如果把“千山鸟飞绝”翻译成“一千座山”,把“人闲桂花落”翻译成“懒懒的人”,如何能体现天地之间纤尘不染的那种孤独寂静、以及花开花落听之任之的那份闲情逸致?

中文诗歌的意蕴太复杂了,一首诗几乎都有多重意思,外国人很难理解的。比如《诗经 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向被认为是《诗经》中最美的诗句,应该如何翻译才能完整传递这种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过,一切景语都是情语。“依依”不但是写杨柳飘扬之景,更是写依依不舍的征人之情;“霏霏”不但是写雪花飞舞之景,更是写征人饥寒交迫之情。如果就按照字面翻译,达意而不传情,只能算是译了一半,这种时候传情甚至比达意还要重要。我翻译时,就译成:When I left here/Willows shed tear / I come back now/Snow bends the bough. 因为英文的“垂柳”是 weeping willow(垂泪的杨柳),所以译文说杨柳流泪,既写了垂柳之景,又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雨雪霏霏,英译说大雪压弯了树枝,既写了雪景,雪压树枝又可以使人联想到战争的劳苦压弯了征人的腰肢。

与西方语言内容等形式不同,中文其实是内容大于形式的。现在中国翻译对等论盛行,这也是中国文化走不出去的原因之一。包括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在内的西方文字之间有90%可以对等,彼此翻译很容易。但中文不同,中文与英文的对等率不到50%,也就是说不对等的大部分就需要翻译来做工作,翻译后要不比原文差。中英翻译比英法翻译要难一倍以上。这就是为什么国际翻译界,英国人法国人拿一个大奖,不是什么难事,但亚洲人很难。所以我提出的翻译理论,不是对等论,而是优势论。要想不比原文差,就要往深处想、往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优势上想。

人物工作室:诗经论语之妙,唐诗宋词之美,是否不止体现为文学之美,也是一种东方之道,是中国社会人心政治的写照,因此西方理解中国,也需要从这些入手?能不能举例说说,翻译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影响。

许渊冲:杨振宁是我在西南联大的同学,他在为我的回忆录英文版写的一篇序言中讲到,当年艾略特来到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奥本海默在举行招待会时对艾略特说:“在物理方面,我们设法解释以前大家不理解的现象。在诗歌方面,你们设法描述大家早就理解的东西。”我的看法却是,科学研究的是一加一等于二,艺术研究的是一加一大于二。艺术本就意蕴无穷,中国又讲究“文以载道”,古典诗词曲赋中,隐藏着中国文化和哲学。这些方面,外国人未必能够理解,需要我们在翻译时将这种哲学加以呈现。

我曾翻译过《江雪》一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一定想不到他的这首诗,一千多年后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奥巴马提出医保议案时,民主党赞成,共和党反对,反对票超过赞成票。我在美国的儿子将《江雪》译文E-mail给奥巴马总统和一位共和党参议员。这位参议员本来反对医保议案,读完《江雪》之后,非常欣赏老渔翁清高独立的精神,做出了独立于党派之外的选择,改投了赞成票,结果赞成票超出7票。奥巴马专门寄信给我儿子,表达感谢。你看这就是中国古诗的魅力,可以穿越时空,跨越文化。按字翻译可能就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这也是我的翻译方法的好处。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最关键的就是翻译,翻译正确,打破文化隔阂,能让人看到我们真正好的东西。我还是那个观点,翻译不是只翻译形式,而是要翻译内容;文学翻译要变成翻译文学,因为文学翻译本身就是文学。

责编:樊小菲、李瑞辰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