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05 10:56:26|来源:人民日报|字号:
柯成兴:理论上讲,经济增长放缓对于那些准备将商品出口至中国的外国企业以及在中国工作的工人来说可能是痛苦的。但事实上,我们从数学上计算一下:如果你在2005年将商品出口至中国市场,当时中国GDP总量为2.3万亿美元,经济增长率在12%左右,因此可以计算出中国市场总额将增加2740亿美元。假设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降至7%左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5年中国GDP总量将达到11.3万亿美元,因此7%的增长率也将带来7900亿美元的总额增长,是2005年的2.8倍。在创造就业方面,根据世界银行2013年发布的《世界发展指标》,中国就业人口约7.93亿,平均劳动生产力为11900美元,且较前年增长率为12%。如果劳动生产力保持该增长率,2015年7900亿美元的经济总量增加或将创造数千万新增就业。
鲍泰利:新常态是一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偏重于依靠拉动内需、发展服务业和国内创新促进总体经济增长。中国经济调整至新常态与国内经济放缓和国际经济形势困难的时期重合。悲观者主要看到经济增速放缓、城市房地产产能过剩、许多制造行业利润空间的萎缩,以及公司和地方政府的高负债。而乐观主义者则看到积极面:一是中国经济在再平衡的过程中保持了相对高速的增长;二是劳动力市场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保持了适度的增长;三是已有迹象表明经济结构调整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四是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调整经济结构。就我个人而言,我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未来持积极态度。
人口红利,杠杆化,KD,中国GDP,经济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