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04 10:34:43|来源:新华网|字号:
科学普及:理性讨论完善标识给公众选择权
“转基因玉米导致老鼠灭绝”“食用转基因食品可致不孕不育”……随着一个个传言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传播,转基因逐步被“妖魔化”。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认识究竟有无偏差?
海南省农业厅厅长江华安坦言,社会上关于转基因的争论,很大层面上是科学普及不到位造成的。专家无法说服公众转基因技术和食品是安全的,“反转人士”也暂时无法找出科学证据证明转基因有害,双方不断僵持。
有专家认为,公众对转基因产生误解的主要原因,是混淆了转基因技术和食品安全的界限。目前,我国批准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木瓜,没有批准任何转基因主粮的商业化生产。但是,有个别企业为推销产品,利用消费者对转基因的“恐惧”心理,把转基因的争论与食品安全关联,助长了对转基因技术的“妖魔化”。
近日,农业部下发通知,对我国未批准进口用做加工原料、未批准在国内进行商业化种植,市场上并不存在该转基因作物及其加工品的,禁止使用非转基因广告词。对于上述情况,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毕美家曾表示:“像花生油这种国内并无转基因商业化种植的作物加工产品,打上非转基因标识,在误导消费者的同时,也加剧了行业恶性竞争。”
加强科普的有效性,还需在舆论导向、思想认识层面形成公开、开放式讨论的氛围。农业政策专家、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程同顺等人士认为,应该在全社会展开转基因知识的普及和讨论,使群众对转基因农产品有所认识和辨别,“要公开化,多讨论,科学家不能替老百姓做决定,讨论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同时,专家还呼吁国家规范并完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张翔认为,转基因食品的推广和销售要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公开和尊重消费者选择权的基础上,杜绝“打擦边球“、对转基因事实语焉不详的情况发生。
韩俊表示,中国已经建立了跟国际接轨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技术规程体系和政府的行政管理体系,这套体系覆盖了转基因从研究、实验、生产、加工、进口许可到产品标识的各个环节。如果发现违法违规,肯定要依法给予严厉处置。(夏冠男、于文静 梁建强 翟永冠)
转基因,中央一号文件,转基因作物,转基因技术,新华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