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滚动

海外网>>华人>> 正文

中国文化走出去:审美对接是讲好“中国故事”支点

2015-01-14 08:41:13|来源:文汇报|字号:

  “有几年出席俄中文化交流活动,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看到现场那么多老爷爷,我就在想,年轻一代的俄罗斯面孔在哪儿呢?怎样才能让中国故事传播到更广泛群体,特别是青年人当中去呢?”一位曾驻俄罗斯使馆的文化参赞,道出自己的隐忧:我们需要更多专业的文化传播使者开动脑筋“牵线”,让更多国外受众了解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走出去”,少不了一批对本土文化充满自信,并能令人信服地阐释文化特质的人,“这样的人才目前还不够多。”有感于此,国家文化部驻外使节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日前在沪培训。近50名外交官集聚上海,与来自中、韩、美等国的专家学者共同切磋如何学习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对外交流能力。

  摸准“舞伴”节奏,才能有效传播

  本来,赠书一事,算是国内“你来我往”习以为常的礼节,但放之四海,有时并不“皆准”。曾驻新加坡使馆文化参赞朱琦告诉记者,前几年他赴新交流,代表中方赠书给新加坡图书管理局时,意外吃了“闭门羹”。“对方表达谢意后,回绝了赠予,理由是他们若需要书籍,会自行核准预算并购买。”在场不少中国官员都感到惊讶。朱琦认为,从这个案例也长了经验:对外呈现中国文化软实力前,先要弄清楚对方是否需要,“中西方在礼仪风俗体制上的差异,会导致为人处世思维的巨大差别。首先要认识并尊重不同受众文化心理和习惯,才能准确转码。”

  这也是此次文化部、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培训班核心主题之一。驻日本使馆文化处一秘欧阳安,听完韩国CJE&M国际事业部部长徐贤东关于“韩流”运营的报告后,尤有共鸣。“韩国影视剧的风靡,关键在于韩方吃准了受众认同的价值观,打造出的文化产品形式精致、戏剧元素皆备。情感上能引发广大年轻人共振。”欧阳安结合对日交流实践,发现东瀛民众对中国文化最痴迷的部分还属传统民族精粹,比如书法、诗词等,这些都让双方“有话可聊”。一次中国古代文人书法作品展览亮相京都,现场日本观众非常专注,我就顺势从自己的欧阳复姓,聊到宋代诗人欧阳修,他们听得有滋有味。多次中日文化交流活动,都是立足非遗保护传承这一话题,一来日本尤其看重,二来他山之石确实可借鉴,整个讨论气氛就很热烈。”

  如此看来,真正的文化“走出去”,不能自娱自乐孤芳自赏,而要摸透海外观众心理和市场需求有的放矢,才能达到两厢情愿的良性效果。“有效文化传播是在与其他文化的互动中完成的,而非单向推销。”曾驻古巴使馆文化参赞龚佳佳认为,摸准“舞伴”节奏后,文化产品本身也需艺术包装加工,“并不是说把演出团派到国外,在陌生地域表演过就完事了。双方交流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了吗?编创环节吸纳国外同行优点了吗?”她认为,手里“好货”够丰沛,是令对方“心服口服”的审美基点。

(责编:吕文宝)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中国故事,文化参赞,中国古代文人,文化产品,舞伴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文史地方华商

新闻热图>

最新热点>

年轻时的习近平怎样保护文化遗产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图片精选>

视频>

论坛热点>

新闻推荐>

盘点:落马的61名省部级以上官员(组图)

外国政要赠送中国领导人的名枪(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