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0 10:37:00|来源:吉林日报|字号:
古典主义的守望者
书法,是一门运用书写法度来表现情感和思想的艺术,而这书写的法度则必须通过大量的临摹与潜心的修为来获取。王维汉从艺四十余年,不仅在书法艺术教育、理论上具有卓著的建树,更在艺术创作上颇有心得。但他始终重于内修而不事张扬,直到今天才厚积薄发,有了他平生首次个人书法艺术展。他说:“能举办个展,要感谢我国书法教育的先驱欧阳中石先生。
在王维汉的人生字典里,1997年是他重要的转折点。这年九月,他被选派去首都师范大学,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的访问学者,此时王维汉的书法创作正处在徘徊不前的低谷期。他说:“由于当时大家盲目创新,甚至把传统都丢掉了……。我当时受其干扰书法始终没有起色,是继续坚持传统学习,还是弃传统去独创?我彷徨在三岔口上迷茫了。”对此,欧阳先生告诉他:要继承接受传统书法的精髓,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才是正道,你现在写得不好,是因为功夫未到,只有持之以恒地走下去自然会好的。于是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亲聆夫子教诲,一解多年积疑,心中豁然。从此他奋斗有了方向。
从北京回来后,王维汉如沐春风,一改过去追求临摹的相似度,而是用心领会书者的内在精神和笔力神韵,摈弃简单的模仿,求得心灵的契合。于是他逆流而动,固守着古典主义传统。继续潜心研习晋唐名迹,并上溯秦汉,下逮元明。这种学习态度,使他能以广阔的视野,深邃的目光,来审视书法艺术,在长久的汲取兼融中使他诸体兼擅。也正是这种广博和丰富,才真正显示出了他书法艺术的深厚功底。
特别是此次书展,他以真、草、隶、篆、行五体18种不同的风格书写同一内容——陶渊明诗《读山海经》一首。“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此诗虽不乏要言妙道,然在写法上唐人的森严法度,晋人的潇洒风韵,已深深地透进了他的笔墨之中,而这正是契合了王维汉
先生对书法艺术自然美的执着追求。眼前“异曲同词”的18件书法作品,一样的尺寸,一样的形制,一样的“舞台”,不同的是十八班“武艺”异彩纷呈。或草或篆,或楷或行,或曹全或礼器,或二王或米芾,或颜草或欧楷……。“泛览维汉书,不乐复何如”,徜徉在这18件王维汉的精品力作之中,无不让人感受到书法艺术带给我们的精神动力,真可谓笔墨节奏舒缓适度,文情融合臻于绝妙,堪称前无古人之首创。这是他卧薪尝胆苦其心志,多年在传统书法磨砺中大胆创新的结晶。
在这里我们亲眼目睹了欧阳先生两次为其作品集题跋题词的真迹。其中书法册页《王维汉书钟嵘诗品序》深得欧阳中石先生赞赏,亲笔为之题写书名并在卷后跋云:久不见维汉书,旧景已疏。今见是册,只觉得其字与锺文极为相得,清爽朗秀,引人不得迟滞,必得读罢终篇始可缓出气来。把玩不肯释手,故缀数语,以遣我心。
首都师大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叶培贵也撰序道:“我观维汉先生之志,固不在一日之短长,其所遥思于古人者,在于明心体道,所期待于自己者,在于弘法传薪”,“其心之坚、志之定、情之真,极是难能”,“既入此境,则未来已非一般畦径所能限约矣”。评价之高,由此可见。
他颇有心得地说:“黄庭坚讲‘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这是对书法的真实写照。我觉得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比喻的很形象,也就是站有姿,走有样,跑有形,不管哪种书体,你要真正写好都不容易。如写楷书要有行书的笔意,写行书要有楷书的笔意,否则这字就是死的。真正的书法艺术,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与寂寞的守候,必须是思想与情感的自然流露,且源于真实、发自内心、博采众长、厚积薄发所形成的一种个性风采,在这里每个字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这就是王维汉的古典主义风格,特别是在喧嚣、浮躁的今天,他就像深藏的煤块,不似沙尘飞扬,却能融入历史,无论何时挖掘出来,都能够持久而热烈地燃烧。
![]() | ![]() |
王维汉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