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华商滚动
2013年10月30日06:56|来源:中国江苏网|字号:
1948年,郭沫若与夫人于立群及子女在香港合影。
对话郭庶英:父亲被严重扭曲
记者:在您眼里,父亲是一个什么形象?
郭庶英:他性情率真、无私,特别刻苦,能抗逆境。
他在政治潮流里很前卫,但是他又不像一个政治家讲话那么严谨,有时候激情地讲一些话,所以有些人不喜欢。他从事这么多活动,其实他差不多是个聋子。也许,听力受损反而为他屏蔽掉很多是非。
但是,我认为他不能从政,政治是很巧妙的,要有谋略,我觉得我爸没有什么谋略,他是一个无私奉献自己的社会活动家。在他的成长过程当中,写过那么多书,哪本书要名人给他写序来捧他?没有。他是靠自己的努力上去的。从这一点来看,他的个性也蛮强的。
记者:外界传言你们与安娜所生子女不相往来,是这样吗?
郭庶英:完全不是,大年初一我还在郭志鸿(安娜五子)女儿家里玩了一天,我们相互联系、探访,保持着情谊。他是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博导,80多岁了,身体还很好,有时骑自行车上班。四女淑瑀以前跟我们同住了很长时间,她那时候在北大上学,我爸带我们上街,给我买什么衣服料子,给她也买。
记者:如何理解郭老的自我批判?
郭庶英:1977年,他抱病参加阿英的追悼会,落泪咏诗:“你是‘臭老九’,我是‘臭老九’,两个‘臭老九’,天长又地久。”他其实是用“臭老九”的自称来肯定知识分子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在“文革”期间,他曾用笔名“老兵”,又幽默地把“兵”字分开写为“丘八”。他的这一自讽,并不是软弱,而是含笑的自豪。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前一些批评郭老的尖锐声音?
郭庶英:有些人总是想说点另类的话,当然这也有社会客观存在的因素。有的人对郭沫若的挑剔,没有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客观评述。
比如说,他是蒋介石的通缉犯,困在日本回不了国,那段时期他在考古、诗文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就。因为他的学术地位,他完全可以在日本继续待下去,做一个著名学者,改善生活条件,但他还是选择了只身回国参加抗日。
再比如说,父亲不搞收藏,我们办展览都是到处去借。真正的好作品都在外头,家里没有留。像郭沫若这样的人,还真不多,但是被扭曲得最厉害的恰恰就是他。
关于父亲的争议
1郭鲁恩怨
回应:“真正提出建立鲁迅纪念馆的人是郭沫若”
上世纪30年代初发生“革命文学”论争时,郭沫若化名“杜荃”撰文《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攻击鲁迅。郭庶英说,郭沫若与鲁迅都曾用笔墨相讥,但后来郭沫若识大局,对鲁迅是充分肯定的。1936年8月,郭沫若写《搜苗的检阅》,有意向鲁迅表示歉意。“先生实在是一位宽怀大量的人,是‘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的。因此我便感觉到问题解决的曙光。”只可惜,当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两人的隔阂未能消除,甚至一生也未谋一面。
郭庶英透露,真正提出建立鲁迅纪念馆的人,正是郭沫若。“我在新加坡演讲时有人提出郭、鲁的矛盾问题,鲁迅纪念馆的人怕我说不好,从后头跑到前头来,让我强调这个问题。”
2应酬之作
回应:不为留名,完全是当时的需要
1966年“文革”爆发时,郭沫若表态:“拿今天的标准来讲,我以前所写的东西,严格来说,应该全部把它烧掉,没有一点价值。”这句话因有“自保”之嫌,对他的声誉造成影响。对此,郭庶英解释,这一自我批判的态度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色彩,是父亲始料未及的。如果说用“推陈出新”或“凤凰在涅槃中永生”来看这句话,它是彻底的。
对于郭沫若有很多应酬之作的质疑,郭庶英说:“他是一个随和的人,我亲眼看见很多记者来访求稿,时间紧,父亲应急成稿,使大家能完成任务。面对重大政治事态要求各单位处级以上干部均要表态时,父亲为避免长篇赘述,也用诗句完成。这个事情,在那种情况下没什么利益,也无关大局,所以表态时他也写几句诗,不是为了留名,完全是当时的需要。”
3抛妻弃子
回应:“完全是不公平的”
1937年,郭沫若与日本妻儿不辞而别,离开日本归国抗战,此举被很多人定为抛妻弃子。郭庶英回忆,1948年,在香港她第一次见到了郭安娜。“她到香港看到我母亲,当然很痛苦、很茫然,在夏衍做思想工作下,她也没有多说什么。”“1937年,父亲穿着和服睡衣,晚上跟孩子们吃完饭,走的时候吻了安娜的额头,到船上才有人接应他,换了衣服回国。在那种情势下,他不可能说,因为一走漏风声就被抓。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地下工作者单线联系,当工作需要你的时候,没有那么多人情。说他抛妻弃子,完全是不公平的。我认为,一个男人投身于革命事业,只要革命事业需要,也可以有新的选择。”郭庶英说。
4扬李抑杜
回应:“这种看法是狭隘的”
1971年,郭沫若暮年创作《李白与杜甫》,其中“扬李抑杜”被批为迎合毛泽东之作。对于这一发难,郭庶英说,父亲从小就喜欢李白,毛泽东也喜欢李白,这就是迎合吗?这种看法是狭隘的。“他要是迎合毛泽东,犯不着给毛泽东改诗词,毛泽东发表诗词之前手稿让郭老改,他就改了。他也没有完全否定杜甫。”对于父亲在连丧两子的1968年之后撰写这部书,郭庶英说:“在当时,他自己能够把两个伟大诗人摆出来评述一下,就够不简单了。当时谁在那儿做学问?还有自己那么大的观点。他考证李白的出生地在巴尔喀什湖碎叶城,为了李白的出生地,他跟苏联争论版图问题。一般人一本书能吃一辈子,何必去惹是生非?他真的是生命不息,创作不止。”
(来源:中国江苏网)
![]() |
郭沫若,弃子,碎叶城,郭志鸿,1927年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