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中国式迂回”
这些年,琪琪格对中国食客“埋单如打架”的场景已不再惊讶,“他们可能都不想付钱。”
首先是饮食。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的饮食习惯有很大不同。
蒙古的饮食,除了传统的焖面和包子,更偏西方,喝咖啡,吃甜点,用刀叉。刚开始摆弄筷子时,琪琪格又笑,又皱眉头。
琪琪格不吃炒菜,“带她吃宫保鸡丁,回家就吐了。吃内蒙古的火锅,她也吐。”贺希格说,如果是糕点、面包和火腿,妻子一日三餐不换样都愿意。媳妇的拿手厨艺是蒸包子,“可我吃不惯,肉太多,油太大。”
为解决饮食上的差异,贺希格和妻子决定轮流做饭。
比起饮食,更让琪琪格不能理解的,是丈夫和一些中国人处事的方式。
初来中国,贺希格在购物上的“大手大脚”、挑三拣四,总让琪琪格发火,“明明东西都一样,他偏要买贵的。”
贺希格不断解释,卖50块的名牌衬衫是假的,羊肉串可能不是羊肉,专卖店更让人放心。琪琪格说,在中国生活10年了,她仍分辨不出东西的真假,为减少争吵,购物成了丈夫的专利,家里吃的肉都要从乌兰巴托带。
开蒙货商店的琪琪格觉得中国人喜欢迂回。“比如买东西爱讲价,一包糖我报实价,卖15元,很多中国顾客讲价,我不同意,人家不买账;别家叫价20元,降价5元卖了,这不是一样吗?”
贺希格劝她把价格先升后降,琪琪格使劲摆手,“15元就是15元。”
琪琪格也不懂中国人的“餐桌文化”。一次在餐馆,柜台前的吵嚷声让琪琪格扭头:几个男人拿着钱包互相推搡,丈夫告诉她,几个人抢着付钱呢。这让她吃惊,“付账还有抢的?如果谁也没说请客,AA制不就好了?”
这些年,琪琪格对“埋单如打架”的场景已不再惊讶,“他们可能都不想付钱。”对于妻子的领悟,贺希格笑着竖起大拇指。
图雅也对“中国式精明”体会颇深,每次,当有陌生人给儿子阿德勒零食时,如果孩子拿了,会受到爸爸张学兵的训斥,“在蒙古这很正常,孩子喜欢就可以吃。”
朋友解释,一是不想让孩子养成吃零食嘴馋的习惯,二是不想随便接受别人恩惠,另外这可能被坏人利用,用零食把孩子拐走。看着在广场上奔跑的阿德勒,图雅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