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12日08:30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字号:
摘要:近10年来,不少高校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合作的国外高校都是好学校。有一些国外二三流甚至是“不入流”的大学,为进入中国市场淘金,往往会把自己“包装”成一流大学。 |
许多高校推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庄小龙摄 来源:《广州日报》)
《南方日报》供图
遍地开花,难辨质量高低
作为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中的新生事物,中外合作办学方兴未艾,遍地开花。教育部统计显示,截至今年1月,我国依法批准设立和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共有1780个,其中实施本科及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项目732个,机构43个。自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正式颁布以来,在过去10年里,中外合作办学在深化教育国际交流层次、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国民高等教育选择空间等方面功不可没。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急速发展确实产生了泥沙俱下的乱象。
张欢2008年高中毕业后进入当地一所“211”高校国际教育学院的中澳班学习,2012年拿到了澳大利亚一所高校的文凭,但这所高校在澳大利亚排名靠后,在中国更是名气全无。4年时间里,他花费了家里70多万元。与个别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类似,他的同学普遍是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尽管项目的要求是高考分数达到三本线,但基本上“只要交钱就能读”。
笔者获悉,我国现有的中外合作办学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独立大学,类似西交利物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二是学校之下的非独立法人,类似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三是中外合作项目,即中方教育机构和国外教育机构只在某一项目上联合办学。
河南省焦作市一位高三年级的班主任这样告诉笔者:“最开始的时候,省内只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少数院校有中外合作办学,它们通常纳入本科二批,由于中方合作学校的吸引力较大而且录取上有优势,因此生源状况较好。后来有中外合作办学的院校越来越多,中方合作学校的名气却越来越弱,很多甚至在三本或者专科批次招生。由于其学费高、门槛低,地位也一落千丈,一些院校即使靠志愿调剂也很难完成招生计划。”
另一位学生李明泽告诉笔者,她目前就读的是广东省一个中英双方合作的教育项目。尽管这是一个获得认证的项目,但她入学后才发现真正参与合作的并非英国本土的大学,而是该校在马来西亚新建的分校。“如果在第三方国家就读,文凭的含金量肯定大打折扣。而且听一些师兄师姐说,在马来西亚分校区就读,教学质量与英国本土不能相比。”李明泽认为,这种情况与她原本期待的“英国留学”有相当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