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在近年来出台所有的针对“房地产投资”的调控上,总有一种“让人觉得”中国的房价问题好像主要就是投资与投机推高房价。而且相关的文献都是围绕如何压制投资性需求问题,甚至经一些舆论引导下,变成投资房地产有点“道德问题”一样。
其实,这里有三个层面的问题:
(1)投资房地产不存在法理问题,而且是社会必须存在的:古今中外,投资房地产都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从人类历史上看,投资房地产其实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的产物,只有原始时代和现代的原始部落才没有这种投资。
而国内近年鼓吹的欧美社会以“租房”为主的社会形态,其实也是转移视线混扰逻辑:那么没有投资房地产,租房的房源怎么来?欧美国家并没有大量的保障房,都是以货币化补助低收入家庭。
同样情况也会在国内发生:要是没有投资性房产,那么低收入家庭就算理想状态下全部由保障房解决住房问题,而收入高于这个保障房要求的家庭、未组建家庭的大量社会青年却没有能力买房的,要去哪里租房?
(2)投资性购房“炒高”房价本身就是本末倒置的结论:
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本来按照1998年房改的方针与精神,就是由保障房来解决,高收入家庭由市场解决,这才出现“商品房”这个中国特色词语。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6.4456万亿元,而城镇居民总数是6.645亿左右,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4万元左右,那么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额为24万亿元左右,减去2012年新增人民币存款10.81万亿元,剩余13.2万亿左右,商品房销售额占了整个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使用50%左右,怎么可能还有“炒高”的能力?就算用银行贷款,也要5成首付,还有持有成本。-----所以,用数据说明:全国如此庞大的房地产市场不可能真正“炒得动”,何况还有大量库存与在建项目?老百姓不可能不吃饭全买房吧。
(3)鼓吹投资性购房推高房价以证券业为甚:
国内老百姓可以投资的渠道非常少,集中在房地产市场与证券业,近年了多了“发展迅猛”的基金、债权、理财产品。
由于近10年房地产市场投资基本都是盈利,而同期证券、基金等绝大部分亏损或者跟不上通胀,所以,不在舆论上打击房产投资,就会让证券业难以为继。
而细心也会发现,现在的基金由银行承销,由于老百姓越来越明白这种圈钱游戏,银行现在基本是“黑销”、“硬销”,更甚是贷款“打包购买”的“逼销”。
这种情况,会在舆论与某些层面误导民众与管理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