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马来西亚华人杨秀芳:放弃国外果园,跑回陆丰做义工【3】

2012年10月16日13:20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消息很快传到马来西亚杨秀芳那里,一听说情况,他就撂下自己农场的活跑到陆丰来了。

一到农场,她立即巡视了分散各片的七八个杨桃林,然后轻松地对大家说,这属螨虫类,喷点“克蛾宝”就可以,借此机会,她又把杨桃容易得的病虫害知识逐一解释。

很多果农至今还记得她传授的灭虫经。剪枝、留花、施肥、积肥、沤肥,自己多年摸索、积累的经验,杨秀芳无不一一详解。

她拒绝对果农收费:“不收费,我想说就说,想骂就骂,我这么老了,他们想听就听,不想听也不会骂我。”

“她既不同于那些富豪慈善家,也不同于一般的技术专家,是我们的同行,讲话非常朴素,我们听得懂。”最早种植杨桃的彭武森说。

杨阿姨的热情,令72岁的农场退休干部王桂贤感动:“每次来回都要2000多元的路费呢,她都自己掏腰包,她存这些钱不容易。”

王桂贤还有另外一个身份,100棵杨桃树的主人,也是个地道的果农,和杨阿姨可谓农业战线上的知音,开始种植杨桃后,他俩就常常交流经验。“凭着我自己多年种植的经验,我觉得她是个‘老手’,有技术,又朴实,大家容易接受。”

搞800亩水果试验田

令人惊讶的是,一辈子和泥土打交道的杨阿姨,最爱读的书却是《红楼梦》、《道德经》和《易经》,而更出乎别人意料的是,她仅上过8个月的学!

现在,指导农民种植果树之余,杨阿姨还会看看书,她长年带在身边的是她最喜欢的3本书。当有人问她是否看得懂时,杨阿姨淡然说:人生太丰富了,经历了坎坷的人生后,看书也感觉透彻多了。有时,她还幽默地笑称自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从马来西亚的小农场来到陆丰的大农场。

杨秀芳还给记者讲了一件往事:因为小时候父亲过早离家,自己没有上学的机会,所以等自己孩子长大后,她便要强地请来家教学英语。

“那时我已经50多岁了,一个礼拜学2天,一开始教我的是华人老师,学到一半,我索性请了个印度人教,全英语学得快。”她那倔强的个性在这件事中表露无遗。

现在,67岁的杨秀芳还想争分夺秒地再干一件事:搞一个800亩的新型水果试验田。

“小农即使有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意愿,也常常力不从心,而有钱人又不愿意投资农业。我有一个印尼华人朋友,和我同岁,跟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信任我的技术,我信任他的为人,他投资在陆丰华侨农场租了800亩地,请我做技术指导,全权让我放手搞试验,种植杨桃400亩,金蕉300亩,莲雾100亩,希望能帮当地的果农做示范,打市场。”

杨阿姨现在最担心的是,自己再不开始行动就来不及了。(南方日报记者 林旭娜 见习记者 陈超 通讯员 沈卫红 黄爱华)

(责编:王栋)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