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華人>> 正文

大學學費迎來“漲價潮” 中低收入家庭受影響大【3】

2014-08-20 10:44:56|來源:中國青年報|字號:

模糊的培養成本

在受訪的高校有關負責人看來,“成本”無疑是漲價原因的關鍵詞。

“這幾年,學校的各項開支總體是增加的,學生的學費已經10多年沒有變了,佔培養成本的比重越來越低。”蘇州一所高校的學生工作處處長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這次是適當進行了調整。”

他強調,調整后的學費佔“學生培養成本”的比例是低於25%的。

這意味著沒有違反教育部2000年出台的《高等學校收費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第五條規定:在現階段,高等學校學費佔年生均教育培養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過25%。

今年2月,寧夏在高校學費上漲的聽証會上也公布了生均培養成本。據官方消息,生均教育培養成本從2005年∼2007年的1.51萬元上漲到2010年∼2012年的2.026萬元。與此同時,學費收入與高校總收入的比例由2005年的24%下降到2012年7%。

據披露的數據顯示,寧夏2012年生均學費佔生均培養成本的15.36%,遠低於25%。

在熊丙奇看來,寧夏在聽証會公布的生均成本,並不是對發生在學生培養上的成本進行核算,而是簡單按照學校的開支進行“確定”。

“也就是說,寧夏現在公布的生均教育成本,是經不起推敲的,還要公布每個學校的行政開支,包括‘三公經費’開支,學校的科研經費,以及科研經費的具體使用情況,在把生均成本核算清楚后,再考慮學費問題,更具說服力。”他認為。

熊丙奇說,學校的經常性經費支出包括日常運作經費、一些公共經費,這些經費並不一定是用在學生身上的,“現在有些學校行政部門二三十個,有必要嗎?”

“這個錢該怎麼用,要征求廣大師生的意見。這樣的話,運營成本可能就下降了,學生承擔的費用就下降了,相關機構也願意捐錢了。”他認為,財政需要更透明,才能明確哪些成本應該支出。

早在2007年,教育部已開始制定《高等學校生均培養成本核定辦法》,但這部辦法至今難產。

記者注意到,關於培養成本的計算方法,在2007年辦法著手制定前夕亦有爭議。當時的公開報道至少有3種說法:有媒體引述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說法稱,理工科人均培養費用一年約1.5萬元,文科每年約1.2萬元∼1.3萬元﹔而在另一教育部負責人口中,這一數據卻是4萬元∼5萬元﹔還有媒體援引“權威機構”的數據,稱一年培養成本隻需7000∼8000元。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目前,學費收取多少與生均成本之間還沒有硬性的聯系。“這個還是比較粗放的算法,現在沒有出台規定,涉及一些技術性的問題。有些學校在算這個賬,但是畢竟太專業了,短期內很難有全國學校都有適用的辦法。”

儲朝暉認為,高校不合理的開支而造成的浪費是學費上漲的一個原因。“公辦學校,行政開支鋪張浪費的現象不罕見。”

他說,一所擁有合理結構的大學,其經費來源應該包括政府投入、學費收入、社會募捐和經營收入,“但我國的大學要麼依賴政府投入,要麼靠學費支撐”。

前述江蘇高校的學生工作處處長向記者確認,財政撥款是逐年上漲的。

這一說法在官方數據中得到印証:2012年,全國地方高校生均撥款平均水平達1.412萬元,比2009年的7540元提高87%,到了2013年,中央財政下撥地方高校的生均撥款獎補資金為252.7億元。

但是,高校沒有逃離“入不敷出”的困境。以浙江為例,據報道,截至2013年年底,浙江全省公辦普通高校的債務總規模達94.68億元,全國1164所公辦高校的總負債也超過2600億元。

“一方面資金來源渠道單一,另一方面鋪張浪費。這種情況下,辦學成本提高,也沒其他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就隻能向學生伸手要了。”熊丙奇認為。

(責編:呂文寶)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學費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學費標准 大學學費 中低收入家庭 高校學費 大學四年 大學校門 資助體系 高職院校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熱圖>

最新熱點>

媒體:中央巡視與專項追逃內外聯動反腐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精選圖片>

視頻>

論壇熱帖>

猜你喜歡>

最美中國名校“校花”巡禮—吉林篇(高清)

閻錫山在山西的最后時光(組圖)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