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華人

北京人在紐約20年后再回首 “美漂”們的冷暖生活

2013年05月21日13:26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20年前,一部叫做《北京人在紐約》的電視劇讓國人對於"出國"兩個字的苦辣酸甜家喻戶曉﹔當王啟明那雙藝術家的手不得不在一個美國的中國餐館裡洗盤子的時候,他才真正懂得,為了夢想要付出多少代價……

   海外網5月21日電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去,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去,因為那裡是地獄。”

  20年前,一部叫做《北京人在紐約》的電視劇讓國人對於“出國”兩個字的苦辣酸甜家喻戶曉﹔當王啟明那雙藝術家的手不得不在一個美國的中國餐館裡洗盤子的時候,他才真正懂得,為了夢想要付出多少代價……

  20年間物是人非,對於走出國門的尋夢者們,“海漂”之路,每個人都有一部辛酸史。中國音樂學院教授王玨同樣有著這種海外10年打拼經歷,顯然,個中滋味,冷暖自知。

  王玨:其實以前我看一些像《北京人在紐約》,像《圍城》,感覺出國是一個大事,就需要坐船,一坐就是一個月,我現在感覺是沒有太大的區別,我覺得整個世界都在大同化,特別是還有微信,每天跟國內各種朋友聊天。當年的人它對於生活那種追求其實更多元化,現在出去反而就是學習,進學校學語言,反而失去了感受這個社會各個層面不同生活體驗的機會,現在很多出去比當年的量上面要多多少倍,10倍、百倍,但是你看有幾個所謂的學成的呢。

  如今作為80后的旅美鋼琴家朗朗,他的美國打拼歷程相對算得上是幸運的代表,而這種幸運背后,我們也不得不看到,這是時代賦予的禮物:

  朗朗:第一天在菲律賓上學,我就見到我們老師,我說能不能開始准備比賽,我要把所有的成人比賽全拿下。他說,就你這種想法已經不太適合現在這個時代在美國發展了,你不要去想這些東西,你應該好好學習新的曲目,然后我相信有一天你會有機會能一炮打響的在美國。我說什麼叫一炮打響,怎麼才能有這種機會?比如說你被哪一個大的指揮看中了,他給你很多的機會或者非常重要的音樂會上讓你演奏,把壓軸戲給你一下子就紅,或者有著名的音樂家生病,需要一個超級替補。

  20年后,“美漂”對於中國人來說不再神秘,北京也和王啟明們走出國門時的八九十年代大相徑庭,其中“紐約人”變身“北京客”的也大有人在。有人說“紐約還是那個紐約,但北京早已不是原來的北京了”。中國之聲特約觀察員丁兆林:

  丁兆林:那個時候中國所謂留學潮更多是人在尋找能夠學到什麼東西,開拓一下自己的視野,所以那時候學習更多,所以我們叫留學,那個時候可能對於北京和紐約來講,它所象征的意義就是太多的封閉、象征很難去思想上的突破,所以很多人出去學習,他想開拓一下自己的思路,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現在看起來北京和紐約都發生很大的變化,其實講的是中國和國外的運營環境的變化。

  美國《僑報》今天出版的文章中寫到:“在曼哈頓東村這條再普通不過的街道上,沒有人會注意到這幢不起眼的居民樓,更不會留心腳手架下面的那個地下室入口。一個戴著口罩的華裔女清潔工站在樓前閑觀路人。沿著地面的台階下去,走進地下室,迎面一股塵土味兒,幾名西裔工人正在裡面裝修牆壁,整個地下室凌亂不堪。這便是當年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裡王啟明夫婦最初落腳的地方……那個曾經讓無數電視機前的中國觀眾唏噓不已的地下室。”

  而實際上,這也是陳凱歌、譚盾、李安、馮小剛、陳逸飛、顧長衛等一大批如今著名藝術家當年停留紐約的“招待所”。他們夢想發酵的地方。

  對此《僑報》記者管黎明:除了當初在那兒待的藝術家陳凱歌、譚盾這些人大部分都已經回國並取得了很好的成就,譚盾現在在美國非常有名的作曲家,其他的劇中的人物包括我主要採訪就是主要現在還在紐約的或者在美國的幾個人。

分享到:0(責編: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