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歐洲馬肉事件愈演愈烈,歐盟召開兩次會議採取應對措施。華媒認為,歐盟的食品對消費者而言仍缺乏透明度,在食品加工業方面問題尤其突出。 |
海外網2月16日電 據歐洲時報網消息,“挂牛頭賣馬肉”丑聞在歐洲愈演愈烈,以致歐盟決定召開兩次緊急會議,採取應對措施。歐盟有關負責人表示這是食品標示問題,有欺詐嫌疑,但並非食品安全問題。從目前事件的進展來看,事情恐怕不那麼簡單。
來自英國的消息証實,從涉嫌馬肉中發現了止痛藥的痕跡,這顯然對人體健康構成隱患。此外,有些馬還可能患有俗稱“馬艾滋”的嚴重傳染病,它雖無傳染給人的先例,但治療這種疾病的藥物則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目前,有關國家正在調查,不必過分想像猜測,但在調查完成之前便斷言不涉及食品安全問題則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據。
這一事件之所以成為風波,並非因為馬肉本身比其它肉類具有更多潛在的風險,而是因為它是涉及食品的欺詐行為,而且范圍較廣,目前牽涉的國家已達16個,有待銷毀的食品可能達數百噸,至於已經銷售的數量以及持續的時間,目前仍是未知數。
商業欺詐自古有之,究其原因,無非是唯利是圖。此次英法對“馬肉風波”的初步調查表明,有關企業是有意摻假,而非事故。其中來自東歐的產品,據說是因為有關國家改變了法規,馬匹因用途受到限制而掉價﹔至於英倫,本無食馬傳統,為何會在當地屠宰並進入食品鏈,是否出於“棄之可惜、廢物回收”的考慮,有待調查來解開謎團,但從當地馬肉中查出止痛藥痕跡來看,這類疑點難以排除。
食品關系到人體健康,因此歐盟有相對嚴格的標准並引以自豪,這尤其表現在進口食品的檢驗方面,如美國的激素牛肉或轉基因食品、中國有農藥或化學品殘留物的水產或農產品以及日本有核輻射嫌疑的產品等等,都難過歐盟檢驗關。說到歐盟27國內部大市場,經驗教訓不能說沒有,相應規定也已陸續建立,但為什麼仍然會出現類似“馬肉風波”的現象呢?
從就事論事的角度來看,歐盟的食品對消費者而言仍缺乏透明度,在食品加工業方面問題尤其突出。比如在超市出售的食品往往會注明“在法國加工”,但並不說明原料產自何處,甚至也不標明具體原料成分。此次馬肉事件恰恰暴露了這類很可能造成“任意打包、以次充好”的問題。歐洲關注這一領域的專家表示,這一問題早已提出,但歐盟並不熱衷於採取相應措施。這裡面既可能有市場的考慮,也可能因為過度相信事后追究責任的威懾力,但在健康與利益之間,決策者首先應當遵循的是原則。為此,應當盡可能提高透明度。無論是從食品的安全考慮還是從質量出發,這種透明度都不應僅僅局限於有關部門與企業之間,廣大消費者也應當有知情權。同時,食品的監管也應加強,不能因為是知名企業而放鬆監督,直到出了事情后才去追究責任。這種做法,既對消費大眾不負責任,同時也造成巨大的浪費。
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食品加工業的迅速發展順應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大趨勢,而歐盟大市場的發展也對難免表現在食品加工的“多國組合”中,因此需要更完善、更嚴格的歐盟統一法規。此外,在目前歐洲普遍蕭條、購買力停滯不前的情況下,部分企業為了生存或盈利而不顧質量的現象不容忽視,這種現象表現在各個領域,但食品質量畢竟關系到人體健康,應當引進更多的關注。即使是一向以食品質量自豪的法國,最近相關調查稱三分之一抽查食品存在質量問題﹔馬肉風波更是最新例証。這一切應當引起警惕,並採取相應措施。所謂“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從目前形勢的發展來看,歐盟及有關國家的應急措施暫時起到了安民告示的作用,但如何制訂相對穩定與完善的法規,則是歐盟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是真正恢復消費者信心的唯一途徑。
最后,有必要補充的是,馬肉事件雖然暴露出歐盟在食品監管方面的漏洞,有必要採取補漏及完善措施,但因此而走向極端,乘機兜售狹隘的保護主義,則違背歐洲建設的原則。因噎廢食畢竟不符合大多數歐洲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