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過年吃上一頓團圓飯,兒孫繞膝,燈紅酒綠,共話團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更是民族文化的象征。 |
海外網2月6日電 意大利歐聯通訊社今日發表評論文章說,過年吃上一頓團圓飯,兒孫繞膝,燈紅酒綠,共話團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更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杜甫的“守歲阿戎家,椒盤以頌花。”顯現了中國人過年守歲的樂趣。吃年夜飯體現了家庭的團聚那份親情。保持傳統的人情味對於海外華人而言,更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守候,這種親情支撐和文化自覺其意義深遠。
評論摘編如下:
臨近年關,能夠回家與家人吃上一頓團圓飯,不僅是中國人的一種習俗,更是一種中華民族表現家庭和睦、體現親情關系的一種象征。或許西方人對中國人一定要在除夕之前趕回家鄉與親人團聚有些不理解。而親人倚門望歸、游子思鄉、把酒言歡,已經不再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習俗,而是一種民族固有的文化象征。
在中國無論身處天涯海角,每當春節人們總是想方設法回歸故裡與家人團聚﹔在海外華人同樣有大年三十吃團圓飯的習慣。古人雲“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回家過年是中國人的標記,中國人那種虔誠且執著回家的心情不亞於西方人的朝聖。
幾天前,在異地工作的黃先生給太太打電話說,三十晚上回家和孩子們一起吃團圓飯。太太說,今年的團圓飯恐怕女兒不能在一起吃了,因為女兒的同學過生日,她要和同學一起聚餐。黃先生感到無奈和失望,但在西方社會這種現象極其普遍和正常。在第二代、第三代華人華僑中,由於子女受西方教育的影響,他們對於中國年的意識和親情觀已經開始慢慢的淡化和缺失。
大凡人們背井離鄉無外乎是為了理想和事業,每到年關漂泊在外的人都會義無反顧地選擇回家,為了與家人團聚和親人一起辭舊迎新,哪怕在辛勞、哪怕是花盡所有的積蓄,人們都會義無反顧。這就是人與候鳥的區別,候鳥為避寒而回家,而人則是為了一種思念和親情,這就是中華民族的美德。
子女選擇除夕和同學聚餐,而不與父母吃團圓飯本是一件小事,但也說明了“中國年”的情節在華人子弟心中正在一步步淡化。在同學聚會與家庭團聚的選擇中,他們將會毫無顧忌的選擇前者。
過年吃上一頓團圓飯,兒孫繞膝,燈紅酒綠,共話團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更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杜甫的“守歲阿戎家,椒盤以頌花。”顯現了中國人過年守歲的樂趣。吃年夜飯體現了家庭的團聚那份親情。保持傳統的人情味對於海外華人而言,更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守候,這種親情支撐和文化自覺其意義深遠。(博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