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50多名中國人報名荷蘭“火星單程之旅”記者採訪多名中國報名者—— “日前,荷蘭一家名為“火星一號”的公司宣布啟動計劃在2023年把4名宇航員送上火星的“單程之旅”。在目前收到的37000多個報名意向中,中國人達到了450多名。這些中國報名者只是說說而已還是認真地對待這一選擇?是什麼力量驅動他們參與這項不一般的冒險?” |
對話
很清楚自己是“小白鼠”希望孩子為我驕傲
記者:對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滿意嗎?
馬強:經歷了很多事,現在對生活看得比較開,年輕時想要的物質的東西現在很多都不想了,只是覺得人總是應該做些事情。如果這一次計劃沒能成,生活還是一樣繼續,我就是喜歡到處走,現在最想去美洲和南北極。
記者:在看到這一個項目的時候,一下就吸引了自己,還是慢慢接受這樣一個計劃?
馬強:第一個想到的是“這可能嗎”。然后開始覺得這樣一個“有去無回”的旅程反倒是自己的機會。因為要移民入駐火星,對於理智一些的人,尤其是年輕人來說,都不太可能去參加,如果別人不願意,自己的機會就來了。
記者:想象過如果真的登陸了火星,后半生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嗎?
馬強:我想在上面是要參與建設的,而不是閑著。我的動手能力很強,從小在水電站長大,當過兵,能使用各種輕重型武器,援建的時候也要會使用多種機械。
記者:了解登陸火星可能讓志願者置身於什麼樣的危險中嗎?
馬強:我很清楚。我覺得就像小白鼠吧,上去當試驗品了。說要命就要命了,因為這不是換個小區、換個國籍,而是換個星球,而且還得自己開發。
記者:那是什麼驅使自己報名參加呢?不害怕嗎?
馬強:我覺得“5·12”地震對我的影響是一個原因。看淡生死了,我覺得應該把力量放在有意義的事情上,想在有生之年做點事情。還有就是我這人“坐不住”,不是一個安分的人。另外,我認為這是一個好事情,我對自己現在信心不足,如果我最后沒能得到機會,我也希望自己是拋磚引玉的人。
記者:親人怎麼辦?
馬強:父母很通達,他們不跟我住在一起,我們都是互不影響,自己的事情都是自己決定。如果真的能去,也還有8年的時間,那個時候,家裡事務打理好了,孩子也長大了。我覺得到時候我的孩子更多的是為自己的爸爸驕傲。
記者:了解項目的選拔和發射流程嗎?
馬強:我的英文不好,都是借助翻譯軟件與對方溝通的。技術什麼的我不懂。
記者:了解它的研究力量和商業模式嗎?覺得這一計劃能實現嗎?
馬強:隻知道是一個私人的機構。仔細想來,如果沒有大的財團的支持,或者政府的背景,難度應該挺大的。隻要能選上我就去,但是如果讓我自掏腰包去參加,我肯定不干。
記者:開始做相應的准備工作了嗎?
馬強:我有在部隊時候的一套訓練方法,恢復身體狀態應該不成問題,但是畢竟年齡大了,不能跟年輕時候比。現在還有一個問題是英語,不過8年之后應該可以實現佩戴實時的翻譯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