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外的華裔青少年已經從祖父輩手中接過這一接力棒,擔當起傳承的重任。他們一波接一波地踏上祖輩們曾經生活的熱土,體驗中華文化的瑰麗多姿,追溯深植於海外游子心中的故土、家園情結。 |
華裔青少年著迷中華武術、書法、剪紙。
年末臨近,思鄉,回家,不再只是唱響於海外老華僑老華人之間的主旋律。海外的華裔青少年已經從祖父輩手中接過這一接力棒,擔當起傳承的重任。他們一波接一波地踏上祖輩們曾經生活的熱土,體驗中華文化的瑰麗多姿,追溯深植於海外游子心中的故土、家園情結。
不遠千裡來相會
在吉林,以“回家過年”為主題的海外華裔青少年冬令營12月25日晚在長春開營。冬令營吸引了來自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7個國家和地區的華裔青少年,一共有52名青年在此開啟了他們的“回家過年”吉林文化體驗之旅。
而在同一天,有來自亞洲、歐洲、南美、北美、澳洲等五大洲的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名海外華裔青少年,走進廣東清遠的民俗村。他們在觀賞嶺南水鄉風景的同時,還體驗了祖輩的傳統生活方式。
在此之前,有來自印尼、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毛裡求斯的近300名海外華裔青少年去往湖南賞析湖湘文化,研習書法、舞蹈、剪紙。另外,一批來自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泰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約80名華裔青少年選擇齊聚海口,參加冬令營。他們皆是華裔的后代,其中多數是第一次回到故鄉海南。
“知道能來海南十分興奮,因為有親人在海南。我也很喜歡儒家文化,所以對此次的冬令營‘尋根之旅’充滿了期待。”來自馬來西亞的19歲小伙何瑞佑說到。
中華文化多姿彩
中國廣袤的大地上多姿多彩的風景和極具特色的文化元素深深吸引了海外的華裔青少年,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留連忘返,並隨著了解的逐步深入,親身感受到尋根的意義所在。
在廣東清遠的民俗村,古色古香的駁岸小橋、粉牆黛瓦的古民居、庄重威嚴的古祠堂……這一切對於來訪的海外華裔青少年來說顯得格外新鮮。而展示舊時居民生活百態與市井民風的栩栩如生的蠟像、生動活潑的銅像以及舊時的油燈、茶壺茶桶、竹制拉繩風車等古舊物件都成為營員們爭相拍照留念的“道具”。
“我最感興趣的是模擬祖輩們的生活場景的蠟像,像‘太公分豬肉’、‘上私塾’、‘過大年’等,看的時候我好像回到了祖輩生活的歲月。”來自馬來西亞的王文靜說,她已經將這些蠟像拍照,回去后拿給父輩看,“一定能喚起他們不少美好的回憶”。
在西安開營的武術冬令營也吸引了百名華裔青少年參加,他們被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所打動。來自巴拿馬的14歲營員鄭星宇說,此前他對夢想已久的“中國武術”的理解僅停留於“功夫片”,有了此次專業武術教練的指導,回去后就能與身邊的朋友分享經驗與感悟。
此外,書法和剪紙等極具中國特色的活動也吸引了不少華裔少年。祖籍海南文昌的大馬華裔青少年翁羽寧自稱是“中國迷”,在參加於海南舉辦的冬令營時她還特地把自己的妹妹也帶上。在她喜愛的剪紙課上,心靈手巧的她頻傳“喜訊”,不一會兒就剪出來一個“雙喜”,而且造型精巧別致。經過了解,原來她是一位“行家”。
緣來還是一家人
長時間生活在海外的華裔青少年成長在多元的文化環境中,必然感受到文化的沖突以及對自身身份認同的困惑。而通過“回家”,他們正在漸漸走出這些困惑。
17歲華裔少年方天偉,他的祖父輩早年移民越南,最后輾轉到美國,小小年紀的他因此擁有中國、美國等國的生活經驗。感受到文化沖突,並在故土深刻地理解了祖父兩輩的移民背景和文化的他,在剛剛出版的處女作《Fat Boy,Little Man》中對自己是誰、為何在這裡等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思考。這本書一出版就引起了具有移民背景的老師和同學的關注,一些同學表示,此書開啟了認識自己生活的新視角。
正如馬來西亞沙撈月古田公會主席王春斗在福建古田舉辦的冬令營上所表示的,讓青年一代回到祖籍地,親身感受祖籍地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對加強青少年的華人身份認同是很有意義的。作為龍的傳人,不管走多遠、多久,都要牢記自己的根在哪裡,都要知道自己是中華民族的兒女。
其實,希望在一代又一代人“回家”、尋親、尋根的努力中已經長大。或許正如參加海南冬令營的大馬華裔青少年張運虹,在親手種的樹苗上許下的心願:“希望小樹快快長大,下次我再回家鄉,一定過來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