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吃饱又提神 引得外国人频频点赞的是…

2017-01-20 10:26:26来源:海外网
字号:

那是什么呢?

杂碎!

这不是骂人的话哟,而是一道菜名。英文为“Chop Suey”。

33.jpg

(一盘“杂碎”)

最早来美的华人多为修铁路的劳工或是被卖来的“猪仔”。因此很多人认为,这道菜是由他们带来的。

李鸿章赴美时,还曾公开称赞“杂碎”。因此这道菜也有“李鸿章杂碎”之称。

以广东话拼写的“Chop Suey”(杂碎)早在20世纪初就进入了美国主流文化。

比如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克莱·刘易斯创作于1914年的小说《我们的雷恩先生》中,就曾提到美国中餐馆的杂碎。

再比如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1929年所作油画《杂碎》。

34.jpg

(油画《杂碎》)

说完“杂碎”,咱们再来看看最初的中餐馆是什么样的。

据史密森尼学会资料,美国最早的中餐馆出现在1849年的加州旧金山,是由中国来的移民Norman Asing开设的,餐馆名字叫“The Macao and Woosung”。

35.jpg

(美国最早中餐馆The Macao and Woosung)

以下为早期美国中餐馆的照片:

36.jpg

(1880年的中餐馆)

37.jpg

(1920年的中餐馆)

华侨华人与中餐繁荣

中餐如此火爆,当然和海外华侨华人密不可分!

据《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报告(2015)》显示,九成以上华侨华人的工作都跟餐饮相关。(欢迎留言与小侨讨论:这与你知道的情况一致么?)

融入当地口味

如何让中餐更受喜爱?

在美国,华人厨师们以爆炒、油煎和炸的做法,加之改良过的或清淡或浓稠的汤汁,酸甜的口感以迎合美国人的口味。

德国,华人厨师们则避免用内脏、猪蹄、鸡爪等食材来烹饪,因为德国人不太接受看不出原材料和做法的菜。

在法国和西班牙,当地人会吃牛舌、猪肝、猪肺、血肠等食物,对中餐的“包罗万象”接受度更高,华人厨师们便可以“大展拳脚”。

逐步走向高端

中餐已经不是低廉的代表,也正在“茁壮成长”。

比如,“厉家菜”的掌舵人郑鑫曾获法国“金筷子”奖;

38.jpg

张鹏亮(Peter Chang)今年还获得餐饮界奥斯卡——James Beard基金会最佳厨师大奖;

 39.jpg

再比如,纽约开业仅一年的中餐馆Cafe China(倾城) 摘星“米其林(2017年)”。

40.jpg

2014年起,“中餐繁荣计划”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列入 “海外惠侨工程”八大计划之一。

提高海外中餐业水平,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已经在路上。

听说,“沙县小吃”已经成为闽菜“走出去”的探路先锋了呢!(巴西华人网)

责编:樊小菲、李瑞辰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