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婚姻宣誓官:新人入座≠幸福就位(图)

2016-10-31 08:49:06来源:中国侨网
字号:

结婚56年的陈炳炎(左)和许菲立,退休后活跃于志愿服务,同在2006年受委为婚姻宣誓官。(新加坡《联合早报》/何家俊

  结婚56年的陈炳炎(左)和许菲立,退休后活跃于志愿服务,同在2006年受委为婚姻宣誓官。(新加坡《联合早报》/何家俊 摄)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在很多情侣看来,结婚是一生一次的大事,讲究一点不为过,但担任超过40年婚姻宣誓官的新加坡华人王雅兰(72岁),总不忘提醒步入婚姻殿堂的新人,婚礼只不过是一天,婚姻却是一辈子,“未来生活幸福才最重要”。

  对邀请她主持宣誓仪式的情侣,王雅兰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在结婚日前,两人必须同她会面一次。

  “筹备结婚的情侣很忙碌,但我坚持会面至少半小时至一小时。除了处理必要的文件、解释仪式程序,我会花一点时间了解他们是怎么认识,以及日后的住房、生活等安排。我还会介绍他们上婚姻注册局开办的婚前预备班,可惜情侣对这类课程不热衷。”

  数名接受访问的婚姻宣誓官也有类似观察。他们发现,不少新人花费心思和金钱,务必要办一场难忘的婚礼,但对接下来如何经营婚姻生活,未必有足够思考。

  不少宣誓官强调,婚礼既是人生大事,能理解为何新人对它如此重视,由于自己并非专业辅导员,所能做的是在与新人接触的短暂时间里,强调经营婚姻的要点,包括处理摩擦的技巧,以及在柴米油盐的生活压力下,掌握好家庭理财的重要性等。

  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长陈川仁上个月在该部门为400名婚姻宣誓官举办的慰劳午宴上说,婚姻宣誓官不只是为新人注册结婚,他们对协助新人迈入良好的婚姻生活,扮演重要角色。

  陈川仁鼓励宣誓官凭丰富的人生阅历,为新人指引方向,有余力者还可进一步去认识新人,在他们迈开婚姻旅程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协助他们扮演好各自的婚姻角色。

  王雅兰:夫妻相处之道 关键在于谅解包容和信任

  新加坡目前有1104名婚姻宣誓官,他们为约70%的法定婚姻(civil marriage)主持宣誓仪式。其余的法定婚姻主要在婚姻注册局进行宣誓。婚姻宣誓官当中包括太平绅士(Justices of The Peace)、基层领袖,以及由人民协会推举的家庭生活领袖(Family Life Champion)

  王雅兰是其中愿意花心思,协助新人为婚姻生活做好心理准备的婚姻宣誓官之一。

  她在1973年加入婚姻注册局从事行政工作,2006年退休后,继续肩负婚姻宣誓官这份义务职务。至今已有约9万对情侣在她面前说“我愿意”,是当地主持最多宣誓仪式的宣誓官之一。

  与退休公务员丈夫经营46年婚姻的王雅兰说,对于如何维持稳定良好的婚姻,她主要从个人经验给新人一些提点。

  “在我看来,夫妻相处之道,关键在于谅解、包容和信任。没有人是完美的,有摩擦是难免,但两人应控制情绪,不要火上加油,彼此冷静下来后,摊开来谈。

  “自认理亏的一方,态度放软,说一声抱歉,很多事往往迎刃而解。处理任何人际关系,何尝不是相同道理?”

  陈炳炎、许菲立:婚姻是相濡以沫 同甘共苦

  结婚56年的陈炳炎和许菲立(同为83岁),对于夫妻相处,也秉持“以和为贵”的精神。两人20多年前退休后活跃于志愿服务,同在2006年在婚姻注册局邀请下,受委为婚姻宣誓官。

  陈炳炎曾担任银行助理总经理,许菲立则是李国专学校前校长。对他们来说,为缔结良缘的新人主持宣誓,是一件“成人之美”、非常有意义的事。

  这对夫妻分别都会要求在宣誓仪式前同新人会面,交代仪式程序后,借机会分享对经营婚姻的一些体悟。

  陈炳炎说:“我会提醒新人,结婚后不可能每天像谈恋爱时那样甜蜜。每个人的缺点都会‘原形毕露’。婚姻就是对彼此许诺,今后相濡以沫,同甘共苦。”

  陈炳炎也鼓励新人尽可能培养一些相同的嗜好。他与太太多年来就一同参与合唱团和交际舞课程。“夫妻如果能经营共同的爱好,可增进彼此的沟通和默契。”

  许菲立说:“宣誓仪式后,看到新人脸上洋溢幸福,自己也感到很愉快,仿佛也年轻了许多。除了提醒新人尊重双方的家人和父母,我也建议他们多记得彼此的优点,别老是记缺点。我相信,小矛盾能化解,夫妻之间就不会有大问题。”

责编:吕文宝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