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4 12:38:00|来源:海外网|字号:
(中国卫生医学专家“肺健康”高峰论坛)
据统计,中国吸烟人群超3亿,约7.4亿不吸烟者受二手烟危害。按全国人口13亿人计算,超半数国人被动吸烟。
日前,国内首家肺部吸入给药便携式盐疗护理品牌——“清菲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高调上市,不少专家称面对如此庞大的烟毒受害群体,“清菲宝”恐难做救世主。
中国人的吸烟现状令人堪忧
多年来,中国烟草一直保持了七个“世界第一”:烟叶种植面积第一;烟叶收购量第一;卷烟产量第一;卷烟消费量第一;吸烟人数世界第一;烟草利税第一;死于吸烟相关疾病人数第一。这样的“世界第一”给中国人带来无穷的疾病和苦难,进入2000年以来,中国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约100万人,是全球死亡人数的五分之一。
中国烟民队伍之庞大,吸烟现象之普遍着实令人乍舌。公园、马路、餐厅、车站……几个人聚在一起旁若无人毫无顾忌地“喷云吐雾”的情况早已屡见不鲜,许多公共场所终日烟雾腾腾,很难找到一块净土。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原呼吸科主任姚婉贞教授表示,相关数据表明,15岁以上的人群吸烟率为28.1%,其中男性为52.9%,女性为2.4%。同时,男性的人均吸烟量逐渐增加。据估算,我国男性(包括非吸烟者)每天人均卷烟消费量,由1952年的1支,增加到1972年的4支,并在1992年前后达到10至12支,2012年达到了16.6支,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我国分别于1984年、1996年、2002年和2010年进行了4次全国吸烟流行病学调查。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吸烟者开始吸烟的年龄不断提前。1984年为平均22岁,1996年为平均19岁,到了2010年,52.7%的吸烟者在20岁前就已经成为每日吸烟者。15岁至24岁人群中,男性和女性吸烟率均呈增长趋势。
中国控烟之路尴尬重重
中国2003年签署《烟草控制框架公约》,2006年1月9日起公约生效。按照《公约》要求,作为缔约国,中国应于公约生效满5年,也就是2011年1月9日,在包括室内办公场所在内的所有公共场所及公共交通工具内全面禁烟。
然而,中国并未成功兑现承诺——2011年1月在北京发布的《控烟与中国未来》报告,打出了中国完成条约规定37.3分(百分制)这样一个不及格的成绩,在100多个《公约》缔约国中,中国控烟的执行情况排在最后几名。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秘书长郭欣表示,中国控烟工作未达到预期效果,与我国烟草业的体制有很大关系。2007年,中国成立了由8部委组成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履约工作部际领导小组,其中工信部为组长单位,包括国家烟草专卖局、原卫生部等部门。工信部既是主导部门,又管理着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又维持政企合一的体制,形成了“左手打右手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
同时,烟草行业对财政贡献的力度之大,也让政府在控烟行动中下不了狠心。根据2013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发布的数据,烟草行业2013年全年实现工商税利9559.86亿元,同比增加910.47亿元,同比增长10.53%。全年上缴财政总额8161.22亿元,新增近1000亿元,增长13.9%。
![]() |
受害 吸烟 肺部 上市 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