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8 10:35:26|来源:海外网|字号:
水泥高墙围起“安全”
在首都巴格达,除了严阵以待的军车、荷枪实弹的军警和每隔几百米一座的汽车检查站,还可以看见其他城市难得一见的街景——一排排三四米高的钢筋水泥高墙。总理府和美国使馆所在的著名的“绿区”(国际区)就用这种高墙围了一圈,以阻隔频繁发生的爆炸袭击。
但高墙也难以减少炸弹在“爆炸之都”造成的大量人员伤亡,几乎每隔一两天就会有关于巴格达爆炸的新闻见诸报端。就在本月22日,伊拉克东部迪亚拉省哈姆林地区一个逊尼派清真寺发生一起暴力袭击事件,数十名正在参加礼拜活动的平民被不明身份武装人员打死。由于逊尼派人士认为是什叶派民兵组织制造了这起袭击事件,伊拉克的教派矛盾及暴力冲突面临进一步升级危险。而对应的报复行动随即展开,25日中午,一名自杀袭击者在巴格达东南部的阿里清真寺引爆绑在身上的炸弹,至少8名正在参加祷告活动的什叶派穆斯林被炸死,另有26人被炸伤。而此前一天,位于巴格达市中心的伊拉克情报总部大门前也发生一起爆炸袭击,导致至少10余人死伤。
浙江商人黄余庆经营的日进公司就位于伊拉克情报总部附近。记者到公司进行采访时,老黄刚刚从国内回来。由于最近形势不稳,公司业务直线下降,老黄正陆续安排公司员工回国休假。
近期进一步恶化的安全形势让他们绷起一根弦,老黄不断提醒员工没有必须要办的事尽量不要出门。记者在老黄的公司看到,大门多数时间紧紧关闭,围墙周边安装了摄像头。老黄说,如果安全情况继续恶化,他们会考虑专门雇几名安保人员。
而多数中国公民所在的伊拉克中南部地区,居民以什叶派为主,逊尼派反政府武装在当地的势力比较弱,属于相对安全的地区。但即便如此,小规模的武装冲突和绑架事件也时有发生。就在6月份,一名米桑油田的中国工程师被武装分子绑架,所幸在多方的努力下被成功营救。
战后进入伊拉克的石油、建设等行业的中资企业在项目现场基本都采取“营地化”的封闭管理模式。水泥高墙围起大片营地,外面有当地军警和安保人员守卫,员工在里面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很多人被从巴格达或巴士拉的机场接来以后,直至回国也不曾出营地半步。
部分撤至周边“避难”
相较于上述一些留守中国公民的未雨绸缪,一些中资公司已经行动起来。中石油公司在库区杜胡克和苏莱曼尼亚等地从事钻井等业务,由于施工现场危险系数较高,应当地甲方公司要求,中石油公司陆续将大部分员工撤回国内。而据华为公司的一名员工说,华为在埃尔比勒的员工有一半已转移至东边的苏莱曼尼亚,“等形势好些了再回来”。中南部的一些中资企业也开始着手压缩人员,部分后勤保障和非核心岗位的人员撤离回国,一些员工也提前回国休假。
伊拉克周边一些国家也成为中资公司人员的临时“避难”地。早在几周前,奇瑞汽车的销售人员就已转移至埃及首都开罗。还有一些公司将员工疏散到了约旦、科威特和阿联酋等周边国家。
还有更多的公司在制订危机预案。对于身处几乎每天发生暴力袭击的伊拉克的中资公司来说,风险评估和应急准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但此次武装冲突的规模之大、发展之快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日常预案明显不适应目前的危机。
而对于留在伊拉克的员工,保障后勤供应、通报形势发展、安抚疏导情绪等,都是各公司正在下大力气做的事。伊拉克中国商会秘书长王平认为:“近期各公司员工基本都处在稳定有序的状态。”
![]() |
伊朗 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