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海外网海外网>>华人>> 正文

中国移民百年之变:从“卖猪仔”到“白骨精”【2】

2013年11月04日09:12|来源:广州日报|字号:

中国海外移民“三波浪潮”

被运往美国修铁路的华人。

第一波浪潮 

鸦片战争后被“卖猪仔”

19世纪初,欧美相继废除奴隶贸易制度,大批华工被诱骗拐卖出洋,时称为“卖猪仔”。

19世纪中叶以后,即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大规模移民海外的历史开启,形成第一次高潮。

当时,清朝中期以来中国人口的激增导致国内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清政府在外国侵略势力的压力下被迫允许华工出洋。与此同时,早在19世纪前期,欧美相继废除奴隶贸易制度,转向中国寻求替代黑奴的苦力。大批华工被诱骗拐卖出洋,当时称为“卖猪仔”或“猪仔贸易”。

1860~1879年,苦力华工多被贩往古巴、秘鲁、毛里求斯、留尼汪、澳洲、北美等地。

1880年以后,欧美及属地开始排华,华工多迁居东南亚。新加坡成为前往东南亚的华工集散中心。根据学者研究,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前期,出国契约华工超过265万人。1876~1898年的23年间,仅从厦门和汕头两地出国往东南亚的华人达285万人。

到20世纪初,华人已达四五百万之众,广泛分布于亚洲、美洲、非洲和澳洲,约90%聚居在东南亚。身份不自由的契约华工在海外生活艰难,社会地位低下。

第二波浪潮 

去往东南亚的中国移民主要来自东南沿海。

一战后东南亚务工“三把刀”

三把刀即菜刀、剃刀和剪刀,意指当时华人谋生的主要行业是餐饮业、小百货和制衣类等普通职业。

一战结束以后,中国人移民海外掀起了第二个高潮,其主要流向地仍是东南亚。

当时,一方面国内战乱不断,民生艰困;另一方面,东南亚地区经济处于上升时期,需要大批的廉价劳动力。

卷入大战的东南亚各殖民宗主国对当地投资几乎中断,商品输出大为减少;同时,各交战国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尤其是与战争相关的橡胶制品、锡、粮食、食糖、各类五金制品、小型船舶等的需求激增,进一步刺激东南亚华商企业的发展,华商资本纷纷投资银行、航运、五金机械、橡胶、农产品加工等现代产业。此外,经济发展需要更大量的劳动力。

因此,中国闽粤各省的移民涌入东南亚。1918~1931年,仅从汕头、香港两地出境的移民达 380万人。1922~1939年,从厦门、汕头、香港出洋的中国人达550万人,大部分前往东南亚。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东南亚华人至少有700万。

限制中国人入境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移民很少前往东南亚以外的国家,原因是当时欧美及其属地均实行排华政策,限制中国人入境。

第二次高潮中,外移中国人一般为自由移民,他们在海外大多从事“三把刀”行业(三把刀即菜刀、剃刀和剪刀),社会地位仍旧很低。当然,不管是早期的契约华工,还是后来以“三把刀”讨生活的华人,他们对居住地的社会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上世纪50年代初,世界华人总数约1200万~1300万人,90%集中在东南亚。

(责编:龙靖宜)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华人,中国移民,三次移民潮,投资移民,留学

热图>

最新热点>

惊!上海动物园饲养员被华南虎咬死(组图)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地铁女乘客被摸胸10分钟 丝毫没有察觉(组图)

丈母娘不愿保持不正当关系 充电器线勒死女婿

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京ICP证130063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