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陕西江西内蒙古南粤山东吉林移民书画商城环保县域创投招商华商创新滚动
2013年10月09日08:33|来源:海外网|字号:
小组讨论:发现各国文化冲突
霍霞介绍,她所在的班级一共有28名学生,其中有8人来自中国,其他人都是来自世界各地——德国、印度、日本、俄罗斯、意大利、巴基斯坦、巴勒斯坦、瑞典、黎巴嫩、罗马尼亚、津巴布韦,等等。这些同学,大部分人都已经工作数年,甚至早已经担任制片人、经理、社长之类的职务。还有人自己开办杂志社,全家都是杂志社的成员。
首先让霍霞感到文化冲突的就是小组讨论。外国学生在课堂上最大特点就是“爱讲话”。他们非常乐于表达自己。
英国的老师们认为,课堂发言,并非是自我表现,而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积极贡献,是和其他同学无私地分享知识。因此,“发言”永远是被鼓励的。
在日常的课堂练习中,很多都是以小组讨论进行的。而这恰恰是世界各地学生们最喜欢的,因此准备地也很认真。
写论文:从图书馆到住处,两点一线
霍霞在新书《再别英伦——致我们在异国他乡怒放的青春》中提到,真正体现硕士学习之艰辛的,是写论文和书中求索的的过程。尤其是随着学习的深入,论文的数量骤增。7周的时间里,每周要写一篇2500到5000字不等的小论文。于是经常有这样的一幕发生:
在霍霞4、5平方米的小屋子里,桌上、床上、地上,每天都摆满了各种书籍、杂志、报纸。她坐在旋转椅子上,对着电脑,一会儿打字,一会儿思考,一会儿又四处找书。
每逢周日,房东和他的女朋友上午要出门,霍霞正坐在屋子里学习。只听在楼下浓重伦敦音对“Bye, Farida(Farida,再见)”。霍霞在楼上回应,“Bye(再见)。”等他们晚上10时回来,霍霞已经在原地学习了一天,好像没有动过地方。房东女友就会上楼问霍霞,“How are you?Farida(你好么?Farida)”。霍霞说,“我很好”。房东女友就用浓重的爱尔兰音说,“Good”……
在她狂写论文的日子里,这一幕几乎周周上演。
为了写论文,霍霞到大英图书馆找资料。
“从我住的伦敦西北区,要想到市中心的大英图书馆,要坐两趟公共汽车,用两个小时,来回就用四个小时。”为了“合理”利用时间,霍霞一上车就开始抱着笔记本电脑睡觉,醒来的时候,就快到了目的地。
霍霞在书中记载:横贯伦敦西北部和一区北部的18号公共汽车线上,司机永远都能把车开得上下颠簸,摇摇摆摆。
霍霞空中作乐,这辆颠簸的车不仅利于入睡,还能增加食量——即使离家之前,已经吃饱喝足,但这两个小时的车程,似乎足以把吃的饭全部都“颠”出来,从而经常导致她还没到大英图书馆,就又开始饥肠辘辘。每次到了图书馆,她第一个直奔的不是图书阅览室,而是图书馆的餐厅,把书包里本来是为晚上回家前准备的食物先一扫而光,然后再考虑学习的事情。
留学英伦:改变自己的“三观”
霍霞说:“如果把一个人扔到一个远离家乡的地方进行学习。在这个地方,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吃着不同的饭菜,有着不同的风土和规则。这时候,抱着学习目的而来的这个人,首先要学的,并不是书本知识,而是学习如何靠自己,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建造一份生活,创造一种人生。”
事实上,在英国伦敦学习工作的5年,除了使霍霞更了解西方社会,也改变了她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刚去时,还会想家,之后学习、打工,时间被挤得满满的。她也有明确的目标——“我带着感恩的心去接触周围的人,收获很大。英国的经历让我更好的了解中国。”
《再别英伦——致我们在异国他乡怒放的青春》在2013年正式出版,但其实早在2008年,霍霞就自费打印了20本,送给朋友们。
“书中的好多内容是我当时写的日记,完全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写打工经历的那篇文章我一口气就写了一万字”,霍霞说。(特约记者赵振江)
![]() |
(责编:邢若宸、王栋)
华人 海归 转型 英中 出书 英伦
马鞍山:豪车相撞
案件宣判
国庆节变“人情劫”
婚宴“井喷”
台湾:电梯失控
母子双亡
公交车被淹没成“潜艇”
上海暴雨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