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华人

美国亚裔的同化:“大熔炉”让位于“沙拉碗”

2013年07月03日08:29来源:侨报网字号:

  美国布朗大学一项研究表明,亚裔在美国的生活情况和拉美裔移民一样,有自己的聚集区,与外界分离;亚裔社区尤其是受过大学教育的居民社区中,亚裔的生活在某些方面要比同等水平的白人还要好。有学者忧虑,亚裔因此缺乏融入白人主流社区的动力,进而引发对美国社会种族融合的思考。

  欧裔移民同化得好,其他族裔移民同化程度相对难

  美国在一战前有过成功的同化经验,一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为止,对移民的同化,堪称美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成就,那时候移民美国的人,只要承认英语为官方语言并接受它,接受美国价值观,遵从新教伦理,那么就可以被认为是融入了美国社会。美国社会对移民的同化要过的三道坎,基本可以归纳为歧视、偏见以及价值观的冲突。

  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时间节点,在这个节点之后,美国移民的成分有很大变化,从基本来自欧洲,变为大部分移民来自亚太和拉美,还包括来自阿拉伯世界的移民等。通常来说,美国社会要克服对欧裔移民的歧视偏见,相对要容易,移民的同化也容易得多。尽管欧裔移民也常有自己的聚集区,如犹太裔和德裔,但是和主流社会生活并不分离。

  拉美和阿拉伯世界来的移民,同化程度相对难,拉美来的移民如墨西哥人,虽然大都信奉天主教,但传统文化和美国文化相差较大,因此拉美移民喜欢集聚生活在一个地方,阿拉伯穆斯林大抵如此。亚太的移民根据地区有所不同,说英语的如印度和菲律宾,同化程度相对高一些,华语地区相对就低一些。

  现在美国社会对移民是否同化,有着不同看法的,两个比较形象的词是“大熔炉”和“沙拉碗”。上世纪60年代之前,尤其是一战之前是“大熔炉”,移民基本被完全同化,而现在则是“沙拉碗”,各地的移民希望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从前是移民融入主流社会受阻时感到被歧视,现在则是移民在保持自身文化传统而受妨碍时认为被歧视。

  华人聚集区有助于保持原有文化,也有助于集纳华人声音

  以华人来说,很多人尽管说英语,归化入籍,接受美国价值观,遵从新教伦理,表面上看都融入了美国社会。但在较深层面上,主流社会对华裔的隐形歧视依然存在,否则不会有“玻璃天花板”说,以及在公立学校招生平权上的争议等,华人不关心政治的传统,华人整体仍处于主流社会的边缘,这是事实。

  从保持本民族的文化角度和生活的便利来说,各种族裔移民聚集在一起生活,在移民们看来,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在拉丁裔,有迈阿密这样的古巴人聚集的城市;在华裔,有加州圣盖博谷、纽约法拉盛这样的地区。这些地区,移民们有自己文字的报纸,广播电视,而且,很多移民的第二代尽管已经完全融入美国生活,但还是留在华人区,如新近被选为联邦众议院议员的孟昭文,还有在加州华人区的一些政坛新秀。有人认为这种情况很值得研究,其实也简单,因为他们是华裔,要争取华人认同,当然要留在华人区。

  这种按种族聚集的状况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很难有一个简单的答案。理论上,新移民应该尽快融入美国社会,同化对美国社会来说是一件种族融合、加强凝聚力的好事,但在如今美国社会,现实是“大熔炉”已经让位于“沙拉碗”。除了保持原有文化和生活便利以外,选举政治也开始对此发生影响,近年各地划分选区,加州、纽约和美国其他华人聚集的城市华人,对划分选区时考虑将华人居住区划在一个选区的呼声渐高,希望以此能够聚集华人的声音,进而争取华人权益。从这个角度看,有自己的聚集区对华人群体是好事。如何保留自己的聚集区又不至于和主流社会高度分离,是摆在华人移民们面前的问题。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美国的成功,相当程度是依赖移民的贡献。对当今美国社会来说,“沙拉碗”不是坏事,只要沙拉酱能很好地调和各种沙拉,色彩缤纷,营养丰富,美国将会有更多活力,呈现更大的魅力。(作者一娴 系自由撰稿人)

分享到:

(责编:邢若宸、王栋)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华人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