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31日09:17来源:欧洲时报字号:
摘要:中法之间的友谊,不只有在共和国成立之初就率先建交的印证,还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时代。 |
抗战时期,曾经有一群热爱中国文学和历史的法国人来到北京西山一带,写就出长篇史诗《阿纳巴斯》终获诺贝尔文学奖。西山的居民为了感激其帮助和贡献,修桥铭刻以留下当年的印记。
5月30日,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在史迹现场宣布,将正式启动修复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群,将挖掘和保护更多带有情感价值的建筑遗产。
这些中法交流的遗迹,集中在海淀区唐家岭、温泉镇和阳台山区域。据参与保护与修复规划的市规划院项目负责人介绍,中法文化交流史迹主要分布在本市的两个区域中。除了市中心旧城内的4处以外,有22处都分布在西山地区。
旧城史迹主要包括北海公园东侧的中法大学旧址、贝熙业住宅遗址、法国医院旧址和法国大使馆旧址。西山地区的22处,则包括贝家花园、贝大夫桥,圣-琼佩斯创作地和著诗处,中法大学建筑遗存、理想社会实验区等。
目前,史迹总体展示方案为在旧城设置中法文化交流中心,而西山区域则作为文化交流中心新平台,贝家花园将建成中法文化交流博物馆。
在西山山峦重叠处,经一条小路上山走上三四分钟,便能来到“贝家花园”,在一座三层方形花岗岩城堡前,回眸观望,便能看到‘济世之医’的匾额。
这座小城堡,就是贝熙业当时建设的免费诊所。贝熙业在这里藏过药,藏过地下共产党员,更藏过当时送往延安的惟一一部大功率电台。
顺着山势再往上走,还有当年贝熙业为女儿设置的水泥秋千架、柱盆喷泉。从这里依次向两边,分别是贝熙业居住的二层小楼,和为患病女儿单独搭建的南房。
从2006年开始,舒乙开始呼吁保护贝家花园,在2012年初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会议上,舒乙作为新进专家,再次直接要求保护修缮贝家花园。而他的理由是,法国人贝熙业自1912年来到中国、在法国驻华公使馆任医师后,一直同情、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这个呼吁得到了足够的重视,针对贝家花园以及周边区域的史迹挖掘、保护和修缮工作也立即启动。从2012年至今,市规划院工作人员对中法文化交流遗址群周边的史迹如贝家花园、贝大夫桥、圣-琼佩斯著诗处、桃源观、中法大学旧址、温泉女中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详细调查,绘制出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群的区域范围和资源分布。
圣-琼佩斯1887年出生于法国。1916年来到中国后,5年内历任法国驻中国使馆秘书等职,1921年在北京管家岭地区,构思完成史诗《阿纳巴斯》和《王子的友情》。正是这部曾经被译名《远征》的《阿纳巴斯》,在196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依据保护对象现状的紧迫性,首期将对和贝熙业、圣-琼佩斯有关的建筑进行修复。”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被保护的贝家花园将由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就是花园门外的3层西式城堡,第二部分是位于北山的住房,第三部分则是贝熙业女儿在南山上养病的住房。另外,诺奖得主圣-琼佩斯的创作地,将根据现状遗存和史料研究,开展修复工作。
据了解,贝家花园已经获批385万元的修复费用,而圣-琼佩斯著诗处,政府也将投资198万元进行修缮。
在修建时,贝家花园已经带有了一些现代建筑的痕迹,也使用了一些现代建筑材料。而这次修缮的目的是保持文物建筑历史风貌的延续,因此,当初混凝土和木质结构的“混搭”风格还将继续留存。